理.改.创

2011-12-29 00:00:00姚少杰郦剑玲
体育教学 2011年10期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教师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依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来选择、确立和处理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梳理、改造、创生三个方面着手,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做到有重点、有个性、有特色。
  一、理一理——确立教学内容的“重点”走向
  1.理顺各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性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对一个教学内容在该学段应该“教什么”、“要不要教”、“要教到什么程度”把握不准,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没有一个纵向的梳理与把握。那到底该怎样来确定这些内容呢?本人觉得《体育教师用书》、《绍兴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安排及质量监测说明》等系列教学参考书中罗列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这些教学内容是有关专家已为广大一线教师选好,且大多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相对比较成熟,也是各个学段应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的内容,我们一线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先将各个内容理顺,并择优选取(见表1)。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省教师选、编、创教学内容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比较系统地研究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习水平出现的不同特点。
  2.理清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习水平中的重、难点
  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突破点。没有解决重难点的练习设计,这份教学设计就缺少了灵魂。所以,我们在上课前必须理清教学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去考虑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练习措施、组织形式,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横向的比较与把握,避免做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和“拔苗助长”式的无效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立定跳远,它是低年级跳跃动作的重点教材,是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的重要手段,在水平二和水平三学段也是必学的跳跃教学内容,并列入考试项目。在水平一初学阶段,教学重点是摆臂与起跳的协调用力,教学难点是用力顺序。针对这个重难点,教学时,教师要以兴趣引领为主要目的,提倡通过“故事”、“情境游戏”的形式处理教材,可以采用“节奏游戏”做腿部的弹性屈伸和摆臂练习(先原地再轻轻跳起,先叉腰再加上手臂摆动练习);用模仿“青蛙跳”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并学习完整的动作;用“从较高(低)处轻轻向较低(高)处、向远处跳”来体会用力的顺序和落地的屈膝缓冲等;在水平二学段,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完成立定跳远的动作,教师要以学习和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为目的,提倡以活动性游戏的形式来处理教材,教学重点要放在两腿用力蹬地跳起,落地平稳上,教学难点是全身动作的连贯与协调。针对这个重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原地摆臂弹性屈伸向上展体跳起、原地连续纵跳、连续3-5次蛙跳”等游戏练习,来体会起跳时“蹬地充分、身体腾起”的动作感受;采用“青蛙跳荷叶”的游戏,通过逐渐加大荷叶之间的距离来解决用力蹬地的重点,通过轻轻落在“荷叶”上,来解决落地的轻巧缓冲问题;采用立定跳远接力游戏、比赛等,通过比远度、比动作,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水平三学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学时,教师要以提高和拓展为目的,通过双脚跳过海绵垫、青蛙跳荷叶、青蛙部队(连续立定跳远)、立定跳远比赛等形式,来解决蹬摆协调用力、腾空展体、落地缓冲的重难点问题。
  只有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点走向,理清了教学内容的纵向、横向比较,我们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使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二、改一改——形成教学内容的“个性”走向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教学。在评优课上,同一个教学内容,让不同的教师来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和版本,这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个性化的个体,他们在处理同一教学内容时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针对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的“四不”现象,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原有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器材、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加工改造,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教师个性化演绎的平台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舞台,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好地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1.改编组织方法
  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组织方法来处理,就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游戏内容的教学。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但是有些学校场地很小,班额很大,同时上课的班级又很多,这给一些游戏的组织和活动带来很大的不便,这时就可以通过改编游戏的方法与组织形式来达到活动与锻炼的目的。如换人追拍(贴膏药)的游戏,一般我们都是采用圆形的组织形式,因为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加上这个游戏追拍的角色随时都在更换,所以经常会出现游戏队形走样、学生跑动路线不清、组与组之间相互碰撞等现象。为了防止上述现象的出现,教师可以对游戏进行改编,如将游戏名称改为“小兔子找家”,使孩子们玩得更有童趣;游戏时,给每组的每一位学生一个废弃的自行车胎作为“兔窝”,因为车胎放置是固定的,这样组织既解决了游戏的队形散乱现象,又减少了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样的游戏教学内容,因为组织方法的改变和优化处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和安全性。
  2.改造器材
  因为受“安全第一”思想的困扰,我们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出现了犹豫和退缩。攀爬课、支撑跳跃课、耐久跑课、单双杠课等在课改后,减少了课时,甚至取消。其实,这些内容通过器材的改造,也是可以尝试进行练习的。如单杠的悬垂、双杠的支撑练习,可以用体操棒来代替,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将体操棒往肩上一扛,一副简易而又安全的单双杠就组合而成了,这样的练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山羊,可以用跳背游戏来解决;篮圈不够,可以用废弃的自行车胎来代替,学生两人持一车胎,既可以调节高度和远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练习的密度,可谓一举三得。
  3.改变教材中技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在小学阶段,田径的跑跳投、体操的队列队形、基本体操、垫上运动、单双杠、跳跃项目和各种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等,都是充分体现体育课程性质的基本内容。它们对于全面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完成对中小学生身体的发展、心理的锻炼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对小学阶段技术动作的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师感到比较棘手和头痛的问题。教得简单了,就说是蜻蜓点水、草草走过场;教得复杂了,又怕犯了成人化教学的大忌,很难把握。本人觉得,在小学阶段的技术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选择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并将其情境化、游戏化进行教学。如将跨越式跳高的“两腿依次摆动”练习比作是“弹钢琴”,将侧向投掷练习比作是“画彩虹”,将高抬腿练习设置成“踏浪”游戏,将快速跑练习通过情景游戏“冲浪”来完成。这些不断变化练习方式的充满童趣的情景和游戏化教学,不仅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到了一些技术,而且也获得了快乐的情感体验。
  三、创一创——创生教学内容的“特色”走向
  平常去听课或参加教研活动,经常会听到老师讲起“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很有特色。”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那么教学内容的特色从何而来呢?本人觉得应该从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中来。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创新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来达成特色的创生。如快速跑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处理教材。从跑的不同节奏上,可以练习走跑交替、急停急起听信号跑,争做领头人跑、追逐跑;从跑的路线出发,可以创新直线跑、曲线跑、弧形跑、圆形跑、图形跑等;从跑的姿势和条件方面看,可以创生出高抬腿跑、后蹬跑、双人跑、合作跑、接力跑、负重跑等;从跑动的距离来看,还有短、中、长距离之分等等。可以通过对器材的开发创特色,如车胎游戏、报纸游戏等特色内容;可以引进新兴体育项目或通过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简化与改造形成特色,如把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健美操、轮滑、抖空竹等列为特色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生新的教学模式,如鉴于当前体育队列学习的缺失以及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趋势的现状,形成“队列课课练”和“素质课课练”的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化教学模式等。这些创造性的工作,不仅使教师的特长得以发挥,专业得到发展,最主要的是让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课堂特色。
  参考文献
  1.阮建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