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健身拳》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1-12-29 00:00:00杜爱建
体育教学 2011年10期


  一、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确定健身拳套路作为本次课的教材。在课中创设了古阵形“宋江阵”的移动变化组织方法,以提高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调节传统武术枯燥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能够发奋学习武术技能,培养和发扬团结拼搏、集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使课堂的武术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武术知识和技能。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武术专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对武术课开设课时不足的情况,使得传统武术教学的系统性受到了影响,学生对武术学习的机会少、基础较差。本单元前两次健身拳课的教学,在组织教学方面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如学生武术基本功普遍较差、初中男生协作学习能力不足,存在着虽学习热情高,但耐心不足,导致无法较长时间保持学习注意力集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注意提示和引导,在课中除了对学生要加强纪律性教育之外,更多的是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和教法,以避免学生在动作学习上显得枯燥乏味,逐步培养学生的武术爱好、良好的学习氛围及优良的武术道德情操。
  2.教材分析:本课任务其一是提高学生对“健身拳”套路1-4个动作技术的路线熟练程度、动作准确到位及动作协调连贯有力;其二是学习掌握“健身拳”套路5-8个动作路线及动作技术。健身拳动作技术、动作线路简单,适合青少年学习;通过学习和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
  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健身拳”套路动作的路线和动作技术要领。
  难点:动作准确到位、协调连贯有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动作技术的认知水平,掌握利用武术来强身健体的方法。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对“健身拳”套路1-4个动作技术的掌握水平,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作路线及动作技术的同时,动作表现更加准确到位和协调连贯有力;初步掌握“健身拳”套路5-8个动作路线及动作技术要领;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拼搏、集体协作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武术道德情操。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讲解示范法、集体与个别纠正、诱导学习等方法开展教学;课中设计了“宋江阵”的跑动路线,使学生了解“古阵形”习武的队形变化,并通过移动来变换多个学习队形,加强学生纪律性教育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调节学生身心处于较好的运动、学习状态,利于课的学习活动的组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学法:学生通过听讲、模仿、体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程序
  1.开始部分:集合整队,严明纪律,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目标。
  2.准备热身部分:听鼓声,各组组长带领沿着“宋江阵”路线跑动后,接着进行行进间徒手操练习,激发学生身心较快地进入学习和运动状态。
  3.学习技能与提高部分:1.复习“健身拳”套路1-4个动作技术;2.学习“健身拳”套路5-8动作路线及动作技术要领。
  4.结束小结:进行身体伸展放松练习,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目标达成、学习内容完成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六、场地器材
  操场平地一块,图示板五块,大鼓一套,彩旗八面等。
  七、预计运动负荷
  练习密度约45%、运动强度约占中等、最高心率约170次/分钟、平均心率约125次/分钟。
  八、授课心得
  本人有机会参加本次现场授课活动,能与众多的体育教学精英一起共同探讨与交流,虽然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我努力备好课、上好课,把参加这次授课活动作为体育教学探究和学习机会,使自己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知识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对体育课教学组织方法的探究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下面我对参加本次现场授课活动谈几点体会:
  1.我国传统武术是体育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民族精神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尝试性地把传统的武术文化气息融入到体育课堂中的武术教材的组织学习过程,如把现有民间流传的“宋江阵”队形移动与变化引入到武术课中,课中战鼓雷鸣、彩旗飘扬,渲染着古战场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斗志,课中不单单是学习武术套路动作,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武术体育文化的了解,更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
  2.教师要能够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水平制定和调整教学目标
  健身拳作为水平四教材内容,初中各年级学生由于存在身体素质和认知水平差异,针对各年级学生对象不同,所要求学习掌握的动作技术难度也应有所区别,如初一、二学生在学习套路路线和动作要领时,可只要求其套路动作路线熟练、动作要领基本掌握;由于初三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水平相对提高了,对其要求除动作路线需熟练掌握和动作技术要点明确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其身体协调性好、动作连贯有力及尽力做好“精、气、神”的有效结合。本人起初的教学设计是针对初三男生为教学对象,但本次授课的对象却是初二学生,所以我及时果断调整了学习目标,降低了学习难度与要求,课中初二学生虽然不能如事先设计预想的初三学生虎虎生威的表现,但也很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课的组织教学效果良好。
  3.努力研究教学组织方法的实效性
  对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大多数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是熟练掌握动作路线和动作要领,课中即使学生按要求做到了动作协调、准确到位,学生一直也不明白动作技术要领,使得学生学习武术动作的感觉就如同他们天天要做的广播操一样,越学越练越无味,就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武术课内容教学中,我感到不能为教动作而教动作,而要加强各动作技术要点和动作技术应用的研究,有意识地把学习动作技术与动作技击应用相结合,经常对每招每式动作技术与技击性原理加以剖析,讲明每个动作的攻防作用和锻炼效果,使学生在学习时更能直观模仿,对动作技术要点更清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对武术动作学习的钻研精神逐渐得到培养,就能够逐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锻炼的良好习惯,在本次现场观摩课中,这种把动作学习与动作技术应用相结合的直观性教与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本课教学的组织特色,使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听课教师听得明白。分组协作学习是武术课教学的另一主要的学习组织手段,学生学完学习内容后就必须加强练习,是精讲多练教法的又一体现,本课中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并给予足够的练习时间,培养了体育骨干的协作组织能力和学生协作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课中及课外的自主学习锻炼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有时间观察和深入到学生练习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动作,提高学生动作学习质量。
  武术课经常出现教师教法简单,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怕苦怕累的心理,所以,教师应加强武术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创新,对学生良好心理意志品质的养成方法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九、反思
  面对挑战,应加强中小学武术课程教材内容的开发和利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除了文化学习好,还要身体健康锻炼好,当然体育运动的锻炼方法很多,我国武术就是身体锻炼的很好手段之一,武术能练就健康体形和促进各方面身体素质发展,能够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等良好道德品质,也是树立民族精神的体现。本人认为第一,应加强中小学武术课程教材内容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更多的教材内容供学生学习,内容难度应简单易学、动作实用性强、健身锻炼效果显著。第二,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是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传播者,也是带动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启蒙老师,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确实推广和开展武术课堂教学,使我国传统武术走进千家万户,造福百姓健康。第三,充分利用民间武术资源力量,共同建立学习基地,推广地方武术特色。第四,加强基层中小学武术比赛工作,使学生参与面广,普及性强。第五,体育教师要加强武术教学教法的研究,探究学生为什么对开始学习武术很感兴趣,而半途退缩的多,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厦门市杏南中学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