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格教育;宽容
积极心理学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心理学家们不再仅仅关注人“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开始考虑如何才能让人达到最佳状态,怎样培养和充分开发人的潜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治标不治本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对人性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
man)和他的团队于2001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24种主要积极人格特质,其中一种就是“宽恕、仁慈”。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人格优势,如果我们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优势,将会最大限度地增进我们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在所有优势中,宽容、感恩、爱与被爱、希望、乐观这些“心灵”优势占据着重要地位。
笔者最欣赏这些积极人格特质中的“宽容”。 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人性中一种非常美好的品格;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看透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在2007年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台湾心理辅导技巧展示与工作坊全国会议中,一位教师上了一节主题为“学
UfYwsRhXHmsuW+1eCOu9E8biJtU2BCoqOVIEhVjbs+M=会和同伴相处”的心理活动示范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如何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有个女孩子站起来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1991年11月1日,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中国公派留学生卢刚在枪杀了中国留学生林华和四位美国教授后自杀。凶杀事件中被无辜牵连的副校长安妮在当地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她生前经常帮助别人,支持公益事业,她出殡的那一天整个城镇万人空巷,人们都自发地为她送行。那一年的圣诞节,报纸上刊登了一封信,是安妮的亲人写给卢刚父母的:“亲爱的先生太太,你们好。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圣诞节到来之际,我们非常怀念我们在这个不幸事件中失去的亲人,但是此时此刻,与我们一样悲伤的一定是你们两位老人,因为在这个不幸的事件中,你们也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希望两位老人节哀,保重身体。愿上帝保佑你们。”
女孩子讲述完之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是被害人家属写给凶手父母的,太感人了,可以说是宽容的经典范例,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与此相比,我们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冲突又算得了什么?屠格涅夫曾经说:‘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谁能说他是不需要被宽容的呢?”
当时这个案例对所有在场的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学生们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在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时,要以宽容的心来对待过错方,才能为自己赢得友谊;要宽容待人,不能一味索取、斤斤计较,更不能得理不饶人。
在学校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时,针对实际情况,我曾采用过恩格里斯(Engrith)建立的宽容干预模型进行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型细致地描述了宽容一个人可能会经历的心理过程。
宽容干预模型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相关实践对这一模型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个案辅导
学生小丽用自己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了一个三百多元的名牌书包。谁料开学第一天就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上书法课时,后桌同学晓红不慎将墨水洒到了小丽的书包上,轩然大波骤起。经老师、双方家长协商,由晓红的家长负责刷洗(晓红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境贫寒,赔偿困难)。事情虽告一段落,但小丽一直耿耿于怀,想找机会报复晓红。笔者作为心理教师,从班主任处得知此状况后,决定运用恩格里斯(Engrith)建立的宽容干预模型对小丽进行辅导。
第一次:体验伤害。小丽对事件过度关注,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悲伤、生气、愤怒的消极情绪占据了她的心灵。我首先让小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些消极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只有认知之后才有可能改变,促使消极情绪宣泄。
第二次:决定宽容。应用故事法阐明宽容的涵义,如《宽容的最高境界》《六尺巷的故事》等,引导小丽将宽容作为解决冲突的策略。留给她思考问题的时间,让时间来冲淡矛盾,继而引导她作出宽容的承诺。
第三次:实施宽容。进行认知重建,引导小丽站在晓红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晓红,从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痛苦,放弃报复计划。
第四次:深化宽容,收获成果。引导小丽思考这件事好的方面(例如给她讲《塞翁失马》的故事),即不幸的积极面。进而认识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时自己也需要他人宽容,宽容别人是一种美德,被别人宽容是幸福的。
通过这次个案辅导,我和小丽达到了共同成长。
二、日常教育实践
近两年,在教育活动中,我也尝试着应用“宽容乃育人的最高境界”这一理念,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
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个学生哭着说:“课间我把文具、书准备好,放在桌子上,上课时书就不见了!”我迅速地扫视教室,发现第三组第一个小女孩正在一本书上写自己的名字“爽儿”,名字前面的字用重重的铅笔划痕掩盖了。我拿起书走到丢书的学生身边问:“这是你的书吗?”她看了看肯定地回答:“是。”教室里随即一片哗然:“你怎么拿别人的书,你是小偷,偷别人东西!”我意识到不能任由学生们这样说下去,于是安排学生继续完成刚才布置的学习任务——把社区一角的平面图画完。
学生们画图的时候,我走到爽儿面前,很平和地看着她。她抬起头,两行泪水挂在脸颊说:“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听到孩子这样说,我心里有了底,并没有严厉批评她,只是说:“孩子,拿出一张纸,把平面图画在纸上吧。”
后来,这件事因为我的“淡化处理”逐渐被学生们忘却,我相信爽儿也在宽容和理解中学到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下课后,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这学期学校德育处组织了一项课堂评比活动,评比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学具、课堂纪律、听讲情况、教室环境五项,每项各20分,由科任教师打分,周末总结评比。这个活动对班主任有一定压力,哪个班都不想表现最差。很多教师对学生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爽儿拿同学书的动机很单纯——担心班主任挨批评,给班集体扣分,影响集体荣誉。针对这件事我和班主任组织召开了一次班会,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爽儿“偷书”背后的真正原因,让大家宽容地对待她的行为。班会上,我又引导学生们回顾了《负荆请罪》《管鲍之交》《仁义胡同》等故事,加深了大家对宽容内涵的理解。
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积极、优秀的人格特质——宽容,正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让孩子们从小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是社会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小太阳”“小公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利我为宗旨,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迫切需要“宽容教育”。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才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更高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芳星园小学,北京,100078)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