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2011-12-29 00:00:00纪莉莉周亚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10期


  〔摘要〕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并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小学师生关系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师生关系;发展特征;学校适应;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10-0004-03
  
  一、师生关系的心理实质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其本质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反映了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就使教师处在心理的上位,学生处在心理的下位,师生间存在着天然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一方面使教师通过努力劳动,提高自己的才能,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尊敬教师,虚心向教师请教,接受教师的熏陶和教诲。师生间的这种心理距离使得教师和学生不断产生心理互动。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彼此越易情感相悦,坦诚相见,无所不谈,互相包容,达成共识,进而共同成长;师生间心理距离越远,则彼此越易产生敌视,情感相背,使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国内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师生课堂交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师生心理健康。董奇、陈传升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青少年发展有很高的相关,甚至超过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发展的相关。
  由此可3e96044e8bfc16b7c5afb1bcc8ff49306144fe2512ada218030bd49c4f6ec0af见,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产生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 主要表现为从童年期幼稚性逐渐向成人期成熟性发展,其人际关系也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在班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师生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以及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教育行为。
  三、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
  1. 师生关系的结构测量研究
  Pianta 与 Steinberg研究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结构具有三个维度: 冲突性、亲密性和过度依赖性,不同年级、种族和经济地位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都表现出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王耘研究指出, 小学 3~6 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三个维度: 冲突性、亲密性和反应性,并且师生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漠型、冲突型和亲密型 。目前这两个问卷在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姚海计、唐丹(2005)在 Pianta与王耕关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研究基础上,自编了中学生师生关系问卷,考察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问卷表明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具有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师生关系类型包括矛盾冲突型、亲密和谐型和疏远平淡型。此问卷是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编制的适合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问卷,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师生关系研究的思路。
  张野、李其维、张珊珊(2009)采用深度访谈、理论分析等方法编制了初中生师生关系评定问卷,经因素分析得出初中生师生关系包括理解性、回避性、亲密性、反应性及冲突性五个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包括矛盾困顿型、冲突回避型、亲密和谐型及平淡顺应型四种类型。
  以上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维度、类型和特点表现,与个体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因此,研究者们在研究师生关系时要注意其测量的针对性。
  2. 师生关系的发展特征及性别差异研究
  探讨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是进行师生关系研究的基础,先前的研究对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特点从不同方面分别进行了探索。
  王耘、王晓华(2002)采用教师评定量表对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所处年级与其师生关系有显著的联系。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六年级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和低冲突的特点。男女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反应性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师生关系比男生更为积极。
  宋德如、刘万伦(2007年)从学生角度去探讨中小学师生关系在亲密性、主动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总体随年级升高呈下降的趋势,女生在师生关系亲密性上得分比男生高;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合作性和主动性三方面并非平均发展,合作性表现最高,主动性表现最低,亲密性居中。
  总体来看,中小学的师生关系既存在性别差异,又存在年级差异。在性别差异中,女生的亲密性、合作性、主动性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倾向与教师交往,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可能与女生有较强的交往倾向和归属感,男生更倾向独立、自主有关。在年级差异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也随之降低,这可能与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认知能力、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关。研究启示: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3. 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研究
  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中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业、情感等方面的支持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校适应状态。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教师知觉的角度来考察师生关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基于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二者关系的研究,并且一般用学校态度、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和人际适应等指标来衡量。
  Ladd等人的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校态度(喜欢或逃避) 受其学校经历、 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刘万伦、沃建中(2005)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 和学校适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师生关系与以上三个指标有显著相关。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学校中的环境变量(如班级环境) 与学生的态度、 情感有很高的相关, 但对学生的行为的解释率很低(10%以下 ) 。邹泓、屈智勇、叶苑(2007)使用学校态度感、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人际关系)三个变量作为学校适应的指标来考察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校态度、学业行为、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总体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喜欢学校,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增加,使其对学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学生喜欢学校才有可能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研究启示:我们应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4. 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从生态系统观来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家庭和学校,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师生关系在中小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是个体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
  李彩娜、邹泓、杨晓莉(2005)将青少年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知觉作为其心理健康的预测源,考察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师生关系类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差异显著。其中亲密型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冲突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一般型则居于二者之间。
  
  杨雪梅(2005)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对小学生孤独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冲突性维度与孤独感显著相关。不同水平孤独感的小学生在与教师交往的合作性、冲突性、支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孤独感的学生更乐于与教师合作,冲突更少,也愿意与教师亲近,与教师合作和亲近又会为其带来愉快的感受,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研究启示: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制约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亲密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 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劣性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幸福感,师生关系是中小学生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其质量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刘洋(2009)对初中生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初中生身心处在特殊发展阶段,他们需要被认可,渴望独立,同时又具有依赖性,教师作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研究启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6. 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Moos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环境包含着诸多因素, 而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一些早期研究发现, 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业成就的高低变化均可以从师生关系的好坏方面找到原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的安全感、 信任感和获得支持的程度都可以通过增强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王佳宁、于璐等(2009)考察了初中生主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同伴、师生关系对学业的影响,其中对初中生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师生关系。张野、李其维(2010)考察了初中生师生关系、归因方式、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学绩组学生的师生关系显著优于低学绩组的学生,并且和教师的情感联系密切,这可能与高学绩组的学生有更高的成绩目标定向水平,能够更多地得到教师的接纳和认可有关。
  总的来说,学生感知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业的进一步关注,并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合理的情感和行为;相反,以冲突性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往往使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 容易被同伴拒绝或辍学。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范围主要涉及师生关系的测量、结构类型、发展特征以及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方面的关系研究,但其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首先,师生关系的测量方面。以往的大部分问卷调查研究侧重将教师作为评价师生关系的主体,目前学者已逐渐转变观念,以学生为评价师生关系的主体。但往往会出现教师和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结果相差太大的问题,这可能因为双方在评价角度和态度上存在明显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和思考问题,而学生可能比较片面;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知觉师生关系方面的侧重点不同,教师注重与学生有关的学业成绩或课堂行为,而学生可能更注重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笔者认为,在研究师生关系时应该将访谈和问卷以及多种测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并主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同时,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具体的特点表现不同,因此今后的研究也应关注师生关系测量问卷的针对性。
  其次,师生关系的研究方法方面。国内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角度出发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近十年来, 我国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从实证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师生关系构成及发展特点,开始逐步探讨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且主要集中于学习过程的因素,对学生自身的认知、情绪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探讨得较少,因此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师生关系的不同心理特质之间的联系。
  最后,目前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在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与师生关系的好坏有很大的关联,那么,如何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育公平,也是目前师生关系研究中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 教学研究,2006,29(1):27~28.
  [2]Birch SH.Ladd G.W.Children?蒺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Develo- pmental Psychology,1998,34:934~946.
  [3]Birch S H,Ladd G.W.The Teacher~Child Re- lationship and Children?蒺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ournal of School PsychoIogY,1997,35(1):61~79.
  [4]Pianta R C.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 dren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Journal of School Psy- chology,1994,32(1):15~31.
  [5]李寿欣,孟庆茂.师生间认知方式的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7,20(5):456~457.
  [6]陈陈,关于师生关系互评的认知特征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69~70.
  [7]董奇,陈传升.师生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全国大城市抽样调查[J].应用心理学,2001,7(2).
  [8] Pianta R C. Adult-child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early schooling.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January 1997,8(1):11~ 26
  [9]Ladd GW.Kochenderfer,BJ. Coleman,C.C.Class- room Per Acceptance,Friendship,and Victimizat ion:Distinct Rela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 to Children?蒺s School Adjustme n t?Children Development,1997, 6 8(6):1181~1197.
  [10] Ladd G W. ,Kochenderfer,B J .Clleman,C.C.,Friendship Quality as a Predicator or of Young Children?蒺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Chhild Development,1996,67(6):1103~1118.
  [11] 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87~90.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4)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