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一位极富爱心的教师。前几天听她讲了这样一段经历:为了让班里一个内向的孩子主动开口说话,她发自内心地关注着这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捕捉机会给去鼓励与赞美,即使他做了一件别人很容易做到的事,她也会大肆表扬一番。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对待自己与别的同学的不同,发现自己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才引起老师的另眼相待,反而愈加自卑。朋友不禁感慨:原来出于善意的关注,有时对学生来说,是另外一种不公平。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受到赞美。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肯定和欣赏。这种肯定和欣赏能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越来越出色。而这样的关注,必定是真诚的,真诚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待。否则,即使愿望很美好,也始终会站在“救助者”的立场,使被关注的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常常听到有的公开课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平常的问题,教师却大张旗鼓地表扬:“真了不起,今天某某同学也能专心听老师讲课,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了,进步真大呀……”
我不知道该学生听到老师的夸赞后心里是什么滋味,设身处地,如果换了我,我是不会愉快的。因为这样的赞扬,只能让我联想到以往自己身上的种种不足。它似乎在向所有人宣布:某某同学平时不专心听讲,不爱动脑筋举手发言……很多时候,学生在公开场合积极表现是想获得他人对自身的一种肯定,而教师这样的“表扬”无异于当众提醒和放大他的缺点,把他重新拉回到以前的阴影中。
“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尊重呵护学生的心灵,也许需要的是更为智慧的关注。
我曾接过一个新班,听其他老师介绍,班里有个男生学习习惯不好,成绩极差,什么活动都不参加,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们也习惯了让他当观众,连他本人都把自己归于“差生”的行列。
了解到这一点,我并没有对他另眼看待,也没有刻意去呵护他的自尊。一次班会课,我在要求几名学生表演了节目后,非常自然地叫到了他。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的目光让他感到意外又不容置疑。他在我的鼓励下走上了台,用他那发音不准的噪子唱了一首歌,而且还没有唱全。我没有理会学生们在台下的窃笑,只是淡淡地说:“下次班会再叫你。”第二次班会课上,他给了我惊喜:一首歌完整地唱了下来。第三次,他不但唱了歌,歌声还有些动听。在以后的日子,我仍“轻描淡写”地对他要求这要求那,他也边暴露着自己的缺点,边进步着……在这一过程中,我始终没有让他感觉到自己是zqcWVoS4hbCK+3IPbhSjbx+vSiUINnnd3JuImaFaaHI=个后进生,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缺点、能不断进步的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们开始接受他,他也接纳了自己,他的进步便从接纳自我开始。
无微不至的关注令人无法振作,一视同仁的眼光却促使学生奋发向上。《教育无痕》一书的作者徐光说:“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具体的方式方法,而在于能不能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看待儿童。”无痕的关注是对童心的感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这样的关注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认为是在受教育,而对于教育者,需要的则是有意识地精心设计。
“无痕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理解个性、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欣赏和悦纳,更需要宽恕和包容——宽恕个性发展中的失误和错误,包容个性发展中的缺点和不足。
“无痕的教育”是一次次心灵的对话,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对人性的信任基础上的对话,它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是双方在平等交流基础上的相互影响。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会有更充分的对话,教育才会带来双方的共同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的确,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露痕迹地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道理的无痕教育,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与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五营小学教科室,徐州,221426)
编辑/于 洪 黄才玲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