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研究

2011-12-29 00:00:00林媛
人民音乐 2011年8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得到普遍认同,学校音乐教育法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但当时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音乐师资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之一。为此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开始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制定了调查问卷,一种由学校填写,另一种由音乐教师填写,发放形式是由教育部普通教育司转令全国各省教育厅局分发各校。1940年李抱忱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写下《战时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形调查摘要》(以下简称《调查摘要》)一文,发表于《乐风》杂志(1940年第1卷第1期),《调查摘要》反映了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般状况,为研究当时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提供了实证化的数据。
  以下对《调查摘要》的可信度进行分析,并通过数据反映出来的状况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音乐师资状况进行分析,对国民政府教育部针对音乐师资建设的改进措施进行评价。
  
  一、对于《调查摘要》的背景介绍及可信度分析
  调查的编制工作开始于1938年11月间,发放后截止到1939年9月1日,共收回1081所学校的回执,包括741所小学,215所中学,81所师范学校,29所职业学校,15所其他性质的学校,涉及1101位音乐教师。根据当时教育部编制的《历年度全国国民学校及小学之概况》中的统计数据,1939年全国共有小学校218758所,所以这份调查报告所涉及的小学占全国小学数的0.345%。根据教育部统计处编制的《1912学年度至1946学年度全国中等学校概况》所统计的全国学校数量,1939年全国共有中学1652所,调查报告涉及的中学占13%,师范学校339所,占24%,职业学校287所,占10%。
  这份调查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样本数量较大,而且分配在十七个行省里,覆盖面广,在战争期间能做到这样规模的调查实属不易。调查得到的数据反映出来学校音乐教育的一般状况可信度比较高,可惜的是李抱忱的这篇文章受篇幅的限制,除给出了各省被调查的学校分配数量外,没有出现关于各省音乐教育的其他统计信息,无法反映音乐教育师资状况的地区差别,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份调查分析那一时期全国音乐师资的一般状况。
  
  二、《调查摘要》数据反映出来的状况
  1.音乐教师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学训练
  在这份调查中,被调查的741所小学校中共有学生122276人,音乐教师761人,平均每160个小学生有一位音乐教师,215所中学校中有学生61428人,音乐教师223人,平均每275个中学生有一位音乐教师。从这组对比数据看师生比例并不特别悬殊,但如果进一步分析被调查音乐教师的受教育状况就会发现受过音乐教学训练的音乐教师严重缺乏。因为这份调查中有些教师是否接受了音乐教学训练难以判断,接受音乐教学训练的教师数不明确,但我们仍可以判断出接受过及有可能接受过音乐教学训练的音乐教师的最大数——小学292人,中学192人,得出一个最大可能的百分比:接受过音乐教学训练的小学音乐教师占38%,中学音乐教师占86%。①
  2.男女音乐教师比例失衡
  《调查摘要》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男女音乐教师的比例失衡,男性音乐教师多于女性音乐教师。以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男女比例来分析,小学音乐G57htiJqanbrVD1TdXSjog==教师中男性520人,占总数的68%,女性241人,占总数的32%。中学音乐教师中男性175人,占78%,女性48人,仅占22%。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中《1930年全国中等学校教员数表》显示的数据,中学教师男性的比例是89%,但与全国各个学科男女教师的失衡状态相比,音乐教师的男女比例差要相对较小。
  李抱忱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在《调查摘要》中他指出男女音乐教师比例失衡这种现象是有讨论和注意的必要的。他认为女性天性温柔,并且歌声与儿童相似,所以小学音乐教育中女性教师最为合适。他预言我国音乐教育上了轨道之后,小学音乐教师一定是女性多于男性。事实证明李抱忱的预言十分准确,如今学校音乐教师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学校音乐教育女性化成了值得讨论和注意的问题。
  3.多数音乐教师为兼职
  《调查摘要》显示兼职音乐教师的比例远远高于专任教师,总计兼任音乐教师占83%,专任音乐教师只有15%(其他2%不详),小学音乐教师兼任占90%以上,中学音乐教师兼任占64%以上,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兼任占54%,职业学校音乐教师兼任占64%。在兼任音乐教师中教授国语和数学的最多,这种状况说明由于当时音乐师资的缺乏,一些学校为了符合规定,由非音乐专业教师兼任音乐课。虽然调查后音乐教育委员会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弥补受音乐教学训练教师的不足,在师范院校增设音乐系,开展音乐师资训练班,但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4.音乐教师在自身修养提高方面的需要
  《调查摘要》还涉及了音乐教师在自身修养提高方面的统计。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中急需的是音乐刊物、参考书及教材,还有很多教师希望能够在音乐方面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学习和交流。这些调查反映出音乐教师在专业音乐教学训练和所需音乐教学知识方面的缺乏,同时也反映出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自觉意识。
  
  三、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小学音乐师资状况的分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音乐师资的缺乏制约着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师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学训练,出现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传统教育观、婚姻观、留学教育及推行音乐教育的组织工作状况是最重要的因素。
  1.传统的教育观和婚姻观制约了女性在音乐教师职业方面的选择
  民国时期虽然提倡女学,男女平等,无论在观念上和实践中,受教育权的两性差异始终受到批判和谴责,但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接受家庭教育就可以了,这些都制约着女性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的选择。按照当时的学制,1904年的癸卯学制中完成五年初等师范教育学生的正常年龄应该是21岁,改革后的1922年壬戌学制是18岁。从初婚年龄来看,虽然1930年到1949年全国男女初婚年龄有上升的趋势,但实际上当时女性19岁以下低龄结婚在全国具有普遍性②。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一般到了适婚年龄时会选择结婚而不是继续接受教育,这使她们在教师职业的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导致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男性教师多于女性教师的重要原因。
  2.留学教育中学习音乐人员的数量较少使音乐教育的发展缺少动力
  通过《调查摘要》可以看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师资不足,而且当时的音乐教师普遍缺少专门的音乐教学训练。在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中,留学教育与新式学校教育构成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中的两股重要的力量,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留学教育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新鲜的血液,新式学校教育则把这股新鲜的力量推广和发扬。中国的留学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最初的留美学生所选专业大都与数理、军事相关,从留学教育的资料及对留学教育的评价看,直到20世纪初的留日热潮中,专业选择上变得广泛而多样,留学学习音乐的潮流才出现。根据1907年日本各学校中国留日学生在籍人数统计,学习音乐的中国学生共21人③,与全部留日中国学生6325人相比,数量十分少。教育是一个循环的系统,音乐学科的教育系统启动较晚,而且早期留学学习音乐的人员较少,在音乐学科教育中循环的动力不足。
  
  3.推行音乐教育的组织工作缺乏连贯性
  全国性的音乐教育组织、机构多注重教育法规的制定、推行和完善,但大都维持的时间不长,使得工作没有延续性。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下设的音乐教育委员会,在北伐战争后停止了活动。1927年蔡元培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施行大学院制度,大学院下设艺术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国的音乐教育工作,但艺术教育委员会的命运与大学院制度一样,昙花一现,1928年就被撤销。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设的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抗战爆发后工作停顿,1938年音乐教育委员会在重庆重组,开始关注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这些全国性推行音乐教育的组织成立后,都致力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但由于这些组织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加之战争原因,使得推行音乐教育的组织工作缺乏连贯性。
  
  四、改进措施及其评价
  针对中小学音乐师资处于严重缺乏的状况,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进行了讨论,采取了应对的措施,即在师范院校增设音乐系或音乐专修科、举办音乐师资训练班。1938年,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在重庆重组后的第一次会议议决举办音乐推广人员训练班。第二年教育部音乐教导员训练班在重庆近郊开办,参加的学员除川、陕、滇、黔、桂、鄂等省保送外,在重庆市公开招生,共收学员40人,训练时间五个月,考试合格后由教育部发给证书,并分配各省从事音乐辅导或音乐教育工作。此后的几次有关音乐教育的会议都出现了围绕开展音乐师资训练班的议题及决议。1940年4月25日,教育部在重庆召开第二届全国高级师范教育会议,决议“请师范学院增设音乐系或音乐专修科训练师资案”。④1940年,教育部呈请行政院拨款筹办全国师范音乐教员训练班,并拟订《全国师范学校音乐教员训练班设置要点》⑤,规定每期训练二个月,招收学员50名。训练科目有:音乐教学研究、音乐哲学、美学、和声学、作曲学、指挥法、西洋音乐史、国乐概论、声乐、器乐等。1941年,音乐教育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议指定各国立师范学校一律增设音乐系。1941年,教育部通令各省、市教育局,在各省、市成立师范学校一所或数所分别设置专门培养师资的班级,培训音乐师资。1944年4月,音乐教育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再次议决设立音乐教员训练班。
  同时为了尽快培养音乐师资,一些学校和组织开设了短期音乐师资训练班,1937年12月福建省举办了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1940年至1941年间,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举办了两期音乐教师训练班,每期三个月。1941年国立音乐院举办音乐人员训练班,时间不到两个月,对云、贵、川、陕、鄂、西康各省及重庆的音乐教师进行了培训。开办音乐师资训练班的方法可行性很强,是有效的补救和应对措施,这些训练班大多利用假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能够有效地利用仅有的音乐教育资源,但从掌握的史料来看,这些培训班持续的时间都不长。
  1940年之后全国不少增设音乐系或音乐专修科的学院,对音乐师资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战乱等原因,对音乐师资的培训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所作的调查涉及54个地区、922所小学的995位音乐教师,调查反映出大多数音乐教师是兼任音乐课,主要是教其他学科,“捎带地”教音乐,在小城市或农村中的音乐教师,有99%以上是兼任。⑥师资的缺乏仍然是学校音乐教育中最为突出和问题。
  结语: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小学的音乐师资严重缺乏,男女音乐教师比例失衡,制约着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与留学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及推行音乐教育的组织机构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教育委员会针对音乐教师缺乏的问题,曾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在师范院校增设音乐系培养师资,举办短期音乐师资训练班,给音乐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这些措施对音乐师资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但由于战乱等原因这些改进措施持续的时间不长,而且培养音乐教师的师资本身的缺乏,使得中小学音乐师资缺乏的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师资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教学工作的开展、教育理念的推广都离不开合格的教师群体,当今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同样离不开教师,如果没有稳定、训练有素的音乐教师队伍,任何美好的教育理想都难以实现,民国时期是这样,今天亦然。
  
  (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GB2009-35)
  
  ①当时我国只有音乐院、音专及音乐训练班的学生能够接受专业的音乐教学训练,一般师范学校、大学、美专艺专虽有音乐课,多半注重个人修养,课程设置中很少有专业的音乐教学训练。根据《调查摘要》提供的音乐教师学历状况统计数据分析,小学音乐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250人,大学毕业的教师17人,美专艺专毕业的教师24人,音乐院毕业的学生1人;中学音乐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46人,美专艺专毕业的教师132人,音专毕业8人,音乐训练班毕业6人,可以得出接受过及有可能接受过音乐教学训练的音乐教师的最大数——小学292人,中学192人。
  ②王跃生《民国时期婚姻行为研究——以“五普”长表数据库为基础的分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44页。
  ③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3—84页。
  ④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⑤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济南:山东教育出版2004年版,第129页。
  ⑥中国音乐家协会普及工作研究组《目前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及问题》,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9页。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