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镇化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原因在于: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开辟了人口转移的新途径。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291
一、 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城镇化在下一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将扮演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角色。城镇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而与2002年以来启动的城镇化不同,当时的概念更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的无限扩容,而本次则更注重中小城市、城镇群。在城镇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空间,而且也是中国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分拆与重塑过程。
中国二元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飞机、小轿车和毛驴拉车同时存在,城乡差距非常大。中国目前存在大量的农民工,他们享受不到正式工人的待遇,大量涌入城市又造成城市非常大的负担和压力。一旦经济和企业出问题,他们又得回到农村,这是人口大转移。如此次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广东、浙江大批企业倒闭,近2000万农民工又回到农村。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怎么建设呢?因为我们农村的壮劳力都到大城市打工去了,到城市里建大楼去了,农村剩下谁了?有人说是“三八六一部队”留守在农村,“三八”是指妇女,“六一”是指6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留守儿童。靠这些人是无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这样下去农村会进一步萎缩,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看,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更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城镇户籍是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000多万农民转为城里人。妥善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扩大。
二、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是非常伟大的进步,但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分散经营很难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很难产业化,产前产后合作都很难展开,抗风险能力很差。小农经济的弊端在于,农户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低,产出十分有限,没有发展后劲,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几乎目前还是靠天吃饭,在一些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甚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投入大、生产周期长,不仅受到市场的约束,而且还受大自然约束,收入极不稳定。在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同时从耕地、种植、施肥、杀虫、除草、灌溉到运输、销售等全部环节单打独斗。同时还要懂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和一定的财务知识和营销。实际上,绝大多数农民是不可能做到的。能不能把土地、山林集中起来少数经营?农民可以用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财产收入,也可以当产业工人,到经营者的农场去劳动、挣工资,其他人也可以在当地发展旅游、发展第三产业。政府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修路、盖保障房,作为工人也可以享受医疗、住房、养老等待遇。
三、城镇化开辟了解决人口转移的新途径
过去我们提城市化,其概念是将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有人认为,应当向西方一样把农民逐步转移集中到大城市。我国现在有1亿多农民工,加上他们的家属3亿多人,过几年再转移5亿,以后再转移到8亿。这种办法可行吗?我认为是不可行的。即使把北京市和天津市合为一个市,也无法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安置问题,把上海市扩大到整个江苏也解决不了问题。中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搞“圈地运动”,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农村变成城市。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那就是中国人口多,有9亿是农民。
中国怎么走?中国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农民进城打工,逐步使他们及其家属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走城镇化的道路,让农民就地成为城镇居民的一员。现在中央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可以解决非常多的问题,如扩大消费、保证经济增长。不能靠大城市的外延式解决中国农民和农村问题。应当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镇化的背后成为一个巨大内需空间,这也是中国二元体制拆分重塑的过程,要走有中国特色的人口与劳动力转移之路。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把农村变成城镇,把农民变成工人的过程。这样就可以解决医疗问题、劳保福利问题、教育公共设施等问题。我们会建很多的房子,水泥、钢材过剩都会解决。此外,农民是当地就业,不需要在每年春节大转移。现在说南方招不到工了,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很多农民工不去那里,因为在当地就可以就业了,工资水平都差不多,何必背井离乡跑那么远呢?可以把南方或者是一些发达城市的一些企业转移到一些落后地区去,那里有劳动力,有发展空间。有些地区城镇化后,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
现在提出村村通路,村村通电,对一些边远地区、山区而言,这是极其严重的浪费。因为只有少数人家,大量投入是浪费资源。有的地方高压线通到村边,村民还是用不上电,因为从村口通往住户的电线无人付钱。因为村里同道住户的线不属于公共设施,就几户人家,这几户谁都不出钱,所以高压线通到村口村民也用不上电。能不能把分散的居民从山里搬出来,集中建城镇,集中建设公共设施?把村民移出来集中居住后,承包的土地、山林可以转让承包权,让少数人集中去做。对于人口少、规格小、环境较差的农村可以利用此次农村城镇化的契机,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有效迁移、整合农村人口,建立新的聚居区式新村镇、集群型农场或小城镇,这样可以保障国家投入资金的最高社会效率。
四、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城镇化进程
要促进城镇化进程,资金从哪里来?光靠财政行吗?解决不了问题。
要建设中小城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是必须大力建设基础公共设施,这需要大量的投入;二是要大量建设居民用房。
目前我们获得资金的途径主要依靠财政,但是现在完全靠财政的投资已经不适应需要了,而且财政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财政正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不可能拿很多资金去解决投资。况且,前几年所谓房地产、公共设施完全靠财政卖土地,实际上土地财政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能再走了。比如,今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就需要1万亿元的资金,而中央财政只出1000亿元,其余靠地方筹措。“十二五”期间建3600万套保障房,需6万亿~7万亿元资金投入。
资金怎么筹措?首先财政还得投,这就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协调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增加地方财力。比如,开征的房地产税留给地方用于城建和保障房建设。要放开或者允许地方政府多渠道投资,比如扩大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发放规模,用于投资基础建设。
其次,要依靠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
再次,利用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现在很多所谓的地方融资平台,都是从银行拿资金,现在有7万多亿元的债务,有20%是不良资产。能不能再换个思路?让它们变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靠发股票和公司债筹措资金,而不是仅仅依靠银行,行不行?当然也得有收入。另外,允许房地产做信托,先把资金筹下来,然后等项目成功了再还。此外,还可以利用国外资金。
最重要的,能不能利用基础设施的产业投资基金?当然是要有收益的。比如,新西兰奥克兰地区有一个基础设施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并专门聘请了投资管理公司管理这笔基金。其资金用于投资当地的基础设施。这样有可能赔本,因此政府给予一些特殊经营,比如经营港口、运动员村等,基金股东不分红,投资收益用于再投资。这样就把事情解决了。
总之,我们应当考虑更多的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编辑: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