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国际经验借鉴

2011-12-29 00:00:00张京卫
中外企业家 2011年11期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加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发达国家势必将加强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因此,研究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所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状况,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的措施是我国农产品突破绿色壁垒的关键,本文着重对美国、欧盟农产品领域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发现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有益借鉴,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壁垒。
  
   一、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的现状分析
   在贸易地理方向上,美国、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商品近50%以上销往美、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美国、欧盟也是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绝大多数绿色壁垒措施发源于美国、欧盟。因此,研究美国、欧盟的绿色壁垒措施是我国农产品突破绿色壁垒的关键,只有熟悉了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所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美国
   1.标准和法规名目繁多
   美国是一个标准大国,它制定的包括技术法规和政府采购细则等在内的标准有5万多个,私营标准机构、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也在4万个以上,其中不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事实上的行业标准。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大超出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不得作为对其他国家的歧视或对国际贸易隐蔽限制的手段的范围。
   2.标准体制结构分散化
   这是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其联邦政府负责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标准,但相当多的标准,特别是行业标准,是由工业界等自愿参加编定和采用的,美国私营标准机构就有400多个。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是所谓“自愿标准体制”的协调者,但协会本身并不制定标准。也就是说,实际上美国并没有一个公共或私营机构主导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3.技术评定系统既分散又复杂
   对于合格评定,美国普遍采用所谓“第三方评定”,即由独立实验室和测评机构等测试后,再提供有关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正式评定结果。由于中美双方尚未达成实验室互认协议,中国产品必须经由美国权威机构授权的当地实验室进行检测,其结果方被认可。尽管质量认证的体制是自由分散的体制,没有统一aUzKYzq9T7Ua9STSY654eg==的国家质量认证惯例机构,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机构、民间组织都可以开展质量认证工作,但对于美国进口的商品,美国会利用安全、卫生检疫及各种包装、标签规定进行严格的检查。
   4.在食品行业中的绿色壁垒特别突出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法规最为完备严谨的国家,新法规的研究制定处于领先地位,技术标准和法规数量多,层次分明。美国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十分敏感,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
   (二)欧盟
   1.技术标准和法规严格
   欧盟技术标准水平较高,法规严,尤其是对产品的环境标准要求,让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望尘莫及。欧盟国家作为经济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因而对环境与健康的关注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更高于发展中国家。
   2.欧盟的标准与法规具有双重性
   欧盟技术法规多以指令形式发布,内容包括产品包装和标识、生产加工工艺、安全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欧盟成员国通常会根据欧盟的指令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则。欧盟通过统一的或适用于某成员国的合格评定程序确认相关产品是否可进人欧盟市场。欧盟不仅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法规,而且各国也有各自的严格标准,它们对进口商品可以随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我国要向欧盟出口产品,既要跟欧盟谈,还要跟欧盟各个成员国谈,这就给出口增加了很多困难。
   3.不断对农产品增加检测项目,提高标准水平
   2001年11月,欧盟对中国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从原来的6项增加到62项。2002年上半年,欧洲茶叶委员会对进入欧盟地区的茶叶,实行新的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最高限量(MRL)标准。如氰戊菊醋最高残留限量(MRL)值由10毫克/公斤降至0.05毫克/公斤,哇硫磷( MRI.)值由2毫克/公斤降至0.1毫克/公斤(仪器检测底线)。
   4.对食品安全问题尤其重视
   (1)动物源性产品进口严格。欧盟对动物源性产品的进口制定了日益烦琐、复杂的认证注册程序,欧盟食品安全标准不断更新且日趋苛刻,对中国企业准确掌握相关政策和技术法规的整体内容造成极大困难,从而导致中国对欧盟食品出口因未满足欧方要求而频频受阻。同时,为满足欧盟不断变化的食品安全要求,中国方面不得不提供大量的说明材料并接受欧方的实地考察,这增加了中国企业的负担。
   (2)新食品法对我国出口影响大。欧盟新食品法,即欧洲议会与理事会178/2002法规,于2002年1月28日正式生效,并在2003年作出修订。新食品法在三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法规被大大简化,所有食品都适用该法规,而且新法规将不再把食品安全和贸易混为一谈,只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二是要求实行食品供应链(即从农场到餐桌)的综合管理,对食品生产者提出了更多要求;三是具有责任可追溯性,问题食品将被召回。这将意味着今后向欧盟出口的农产品,不但要符合欧盟食品安全相关标准,还要符合食品安全管理链条。
   5.强调动物福利
   动物源性产品是我国出口欧盟的重要物资,欧盟特别强调“善待动物”福利条款,向肉类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欧盟新法规从重视终端产品的品质到重视全过程,将使中国出口企业增加固定投资、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以改善养殖场条件,疏散养殖密度,对养殖环境的标准也要提高。为此,我国这样的农产品出口国不应把目光只盯在相关标准上,而应更加注重生产过程,做好末端管理、进行技术培训,使生产者处于严格监督之下。而中国企业,也可以借此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标准。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根据国际上美日欧盟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1.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一方面,加强对国外绿色壁垒的研究,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采集、整理、跟踪并公布国外技术标准和规则的最新变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国际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和反馈体系还远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日本、韩国的企业不仅对自己国家的种植面积有十分准确的统计,还对其他国家大宗农产品的产销信息十分了解。如大葱产品,日本连我国的种植面积都了如指掌,而我们自己的企业在这方面却知之甚少、掌握得不细,因而导致在安排实际生产中往往盲目性较大,风险也高。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成立专门机构,强化对国际农产品生产动态、需求动态以及政策动态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并及时发布,就能为我国的企业和农户调整结构、安排生产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
   2.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应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认真研究和不断追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我国农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引进、开发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准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推动主要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技术升级,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3.构建中国的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体系
   在遵守国际上有关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标准的同时,有意识地利用WTO/TBT 协议的“例外条款”,根据我国的民族、资源、气候、基本技术等实际情况,合理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这样,可以通过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的动植物检疫措施,阻止某些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又可以提高和统一农产品的品质,帮助农产品企业更好地进入国外市场。
  
   4.增加政府对农业的补贴
   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农业均采取一定的补贴政策,以支持这一产业稳定发展,尤其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是多方面的,而且补贴金额也很大。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国农业补贴可达农业总产值的8.5%,而我国对农业的补贴只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我们还拥有很大的空间。为此, 我们应合理地运用农业补贴,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对农产品竞争力的投入。
   5.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分为A 级和AA 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6.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另一方面能为竞争者设置起一种“特色壁垒”,从而增强其竞争力。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耕地、牧草、水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水平,生物物种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地形和气候类型复杂,农业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使得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环境污染很轻,尤其是西部地区大多位于河流上游,其水质一般较好,污染轻,甚至无污染。此外,西部地区因用化学物质较少,农田土壤受污染情况也较少。所有这些都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7.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2004年4月我国发布的《关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指导性意见》指出,质量安全问题是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也是频遭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一方面能够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农户的质量意识,积极采用先进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有效突破贸易技术壁垒,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管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