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多事之秋。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烟云未散,欧美债务危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中国动车事故接踵而来,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不佳,人民币加速升值、国内生产成本继续上涨,种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对外贸依存度极高的中国沿海中小企业面临重重压力。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创新超越危机是企业尽快化“危”为“机”的重要选择。
一、当前沿海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当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盛夏之时,我国沿海许多中小企业却有了“过冬”的感觉。他们大多虽然能经受住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但接踵而来的欧美债务危机,中国政府为防止宏观经济过热而采取了一系列如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政策。种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使这些中小企业再度陷入困境。
当前,许多沿海中小企业的状况可以说是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金融危机时,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是订单下滑造成的生存危机,今年中小企业面临的则是有单不敢接,或是接的订单越大,亏损风险将会越大的局面。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特别是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以中小企业相对密集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区域为例,2011年一季度,广东3.7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约923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1—2月下降12.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6.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的长三角地区,也开始出现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的现象。
当前外围环境仍较复杂,国际经济方面出现了不少利空因素:欧盟部分成员国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率重回高位、日本经济受地震影响放缓等。全球各国经历了百年一遇的2008金融危机后,至今仍走在比较坎坷的复苏道路上,预计今后一段时间还会出现不少的动荡。由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及英国组成的七国集团(G7)目前已达成共识,认为全球经济已进入到“雷曼兄弟破产以来最艰困的时期”,而且经济有二次衰退的可能性。美国第二季度GDP向下修正为同比增加1.0%,较一季度1.9%的增幅大幅下滑。德国第二季度GDP环比仅增长0.1%,法国环比持平。欧洲方面,受德法意等主要经济体拖累,欧元区制造业出现萎缩。同时,经合组织的报告显示,七大工业国和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今年二季度的进口增速仅为1.1%,低于第一季度的10.1%;出口增速则从7.7%放缓至1.9%,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商品贸易增速大幅放缓。调查发现,由于国际市场萎缩,连累我国外贸出口服装生产业、鞋业等均受到冲击。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增长幅度今年以来一直在放缓,根据美国海关的统计,美国1—2月自中国进口增速还在20.8%,1—4月增速已经下滑至17.3%。外围环境不佳,终端销售的不顺畅导致客户下单极为谨慎,这给沿海众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带来很大影响。据温州市经贸委监测显示,今年前3个月,该市眼镜、打火机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同时,这些企业订单金额出现减少趋势,单笔订单平均金额比上年同期下降的占16.7%。
二、阻碍沿海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资金问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
在中国,资金压力大、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量,仅占中国银行业贷款余额的15%~20%。按照中小企业的数量,这个比例显得偏低。尤其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的货币政策,银根不断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大量资本被冻结在银行。在央行货币政策趋紧的情况下,大量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融资。但由于缺乏稳定的金融结构,民间融资存在着成本较高的风险。如今江浙一带民间融资的短期借贷月息4%~8%,甚至15%,折合成年利率则高达48%~72%。但为解燃眉之急,不少中小企业在无奈之下还是走上了民间借贷或者高利贷的路子。贷款之后高企的还款利息让企业不堪重负,极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素以小商品闻名的浙江省温州市,竟也出现了中小企业因贷款无门而“扎堆”倒闭的现象。温州的知名企业江南皮革因为巨额欠款而倒闭。可以说,紧绷的资金链有可能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融资成本不断攀升,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这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小出口企业压力大
央行2010年6月宣布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加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1年4月2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4990元,首次升破6.50元整数关口。数据显示,进入4月以后,人民币升值幅度明显加快。2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0.21%;3月,升值幅度0.29%;而4月,仅前20天的升值幅度就达0.41%。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了汇率风险和出口压力。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外向型的,产品出口量大。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外贸企业抢订单生产的状况已出现。企业会在接到外商订单后,争取在第一时间完成生产,以便尽快出口,尽早接到外商汇款兑换成人民币,以此减少汇率风险。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令这些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缩小,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三)国内生产成本大幅提升
众所周知,较早一批来到广东等沿海地区落户的外资企业,最大诱因是成本优势,特别是廉价的劳动力。但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塑料、油漆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用工荒”、“涨薪潮”的现象也已出现,当地生产成本大幅提升。2011年初公布的最新最低工资规定,相比去年广东省涨幅达到20.9%,至1 300元每月,加上社保等其他用工费用,平均普通工人用工成本将达到每人每月1 800元左右。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给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沿海中小企业生存造成很大压力。以浙江义乌做圣诞用品配件的企业为例,占成本80%左右的塑料、汽油和油漆的价格今年出现大涨。塑料由去年的4 200元/吨涨到今年的4 700元/吨,涨了约12%;油漆今年涨了近22%;汽油涨幅更大,涨了42%左右。加上用工以及用地等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圣诞用品行业面临国内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导致沿海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以为继。
(四)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
从产品价值链条分析,我国沿海许多中小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条的低端。他们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产品生产,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广东省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采用的仍然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以从事贴牌生产居多,无法抓住战略性的加工环节,仍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产业链上,获利能力有限。在当前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成为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的惠东,主要以生产女装PU时尚鞋为主,由于其档次不高,一双革鞋的利润一般维持在2~3元,有的甚至只有0.5元。而出口的平均价格更是逐年降低,2011年前两个月,惠东鞋平均每双的价格还跌破了1美元,其形势不容乐观。
三、树立信心,制定对策,化“危”为“机”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温家宝总理就已明确指出:“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巨大,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正在加大。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广大沿海中小企业应采取措施,努力化危机为机遇。
(一)加快经济转型和金融体制改革
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以低劳动力成本、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近年广东实行的“双转移”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例子来看,加快经济结构升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沿海中小企业转化调整压力为发展动力的重要出路。从高层面看,此次欧美债务危机,既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也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金融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从根源上来讲,中国需要进行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创造一种更加公平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危机时期超常规刺激政策基本退出,欧美的债务动荡促使中国经济加速扩大内需,完善社会保障等体系,放松管制以激发市场活力,使中国经济逐渐摆脱外贸依赖的增长模式。同时,中国政府应战略性地从存量和增量角度优化运用外汇储备,从而推动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外汇储备民间化、非银行渠道融资等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当然,沿海中小企业也要尽快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政策变化的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令企业得以不断壮大、发展。
(二)拓展海内、外市场,实行多元化策略
一直以来,中国沿海中小企业走的是外向型经济道路,产品以出口为主,且欧美市场成为主要的外贸市场。但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众多中小企业已意识到走单一市场的风险,必须要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实行多元化策略。当前企业要发展,就要抓住美元债务危机这个机遇,坚定不移地继续“往外走”,要在发展欧美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新兴国家的市场,以此降低地区经济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虽然投资出现降温,出口增速放缓,但消费增长强劲。产品内销率逐步上升,内需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今年二季度,上海市工业内销产品比去年同期增长8.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5%。这些积极转变反映出上海市工业逐步摆脱对出口的依赖,意味着在今后外需动荡的情况下,工业增长将相对稳定。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