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什么也没有多想,买了一张火车票,一个人千里迢迢从洛阳坐火车到北京,跑进清华大学的校门。”回忆起若干年前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准备过程,吴振宇记忆犹新。当时的小選手,而今身处日本东京,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准备比赛的过程相当辛苦,经常因为代码调试不出来,每天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而与此同时,备战高考的压力也非常大。”吴振宇回忆说,准备参赛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他甚至曾一度想过放弃比赛,“因为在竞赛截止日期前的几个月还没有把程序调整到满意的状态,我都下了决心,想要放弃竞赛,专心准备高考,但最终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
出于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刚考入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吴振宇就萌发了利用数据库来管理文件系统的想法,并希望将它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第五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很快就要举行,这项比赛是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旨在鼓励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立志投身于科学技术事业。由于吴振宇的研究课题《Command Perfect Professional v2.0》完全符合参赛要求,就以此作为项目申请了参赛。
从高一到高三,手中的这个课题持续了3年时间才最终完成,不想项目的尾声赶上了高考冲刺阶段。“那段时间确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家长和老师都担心参赛会影响我的高考复习,现在想来,确实是一段难熬的日子。”吴振宇说。
这时,一位素未谋面的教授向吴振宇伸出了援手。根据“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参赛要求,選手必须有一名指导教授,但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吴振宇并不认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任何一位专家或教授。
他并未就此放弃,想到自己曾在一本自学过的计算机书上看到作者吴文虎的名字,吴文虎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亦是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领队。或许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凭着一股子热情,吴振宇随即买了一张火车票,只身一人从洛阳赶到北京。旅途奔波后,到了清华大学的门口,他方才意识到并不知道吴文虎教授的任何联系方式,既没有电话也没有地址信息。
于是他不停地拜托门卫,希望能联系到吴教授。“那天是周末,吴教授在家休息,当他听说有一个来自河南的高中生独自跑到北京拜师,就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把我带到实验室,和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一道,仔细看了我的计算机项目,并给予了评价和点拨。很感谢他们给了我那么多宝贵的建议。”当时的场景一直刻在吴振宇的脑中。
项目完成后,吴振宇到北京参加竞赛。“紧张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我,现在还依稀记得比赛时的场景,紧张和兴奋,或许最能形容参赛时我的心情。”
经过层层選拔,他的课题最终得到了专家评委的肯定,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二等奖。颁奖地点设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吴振宇说:“给我颁奖的是教育部部长,从部长手里按过奖杯时,他对我说了一些鼓励和期待的话,我无法确切形容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但部长说的每一句话我牢牢记得。”
谈及对那次比赛的感想,吴振宇感触颇深,“那次竞赛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不仅仅在于比赛本身,更重要的在竞赛中我学到了对日后科研大有益处的基础知识,以及在那个过程中遇到的导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教会了我很多。”
不但如此,对吴振宇来说,那一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让他收获最大的是自信心。之前的他并非一个对自己特别有信心的孩子。即便是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甚至已然得到多名专家的肯定,临近赛期,他还是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奖很不自信。然而,那次比赛的结果让他感觉被肯定,并在此之后渐渐变得自信,不管是参加其他的国家级项目还是另外的活动,他都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以及充分的准备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7岁开始接触计算机至今,吴振宇说,这么多年来,他对计算机的兴趣有增无减。在他的童年,中国的信息产业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展迅速,很早他就有把计算机作为一个专业来学习的想法,初中时他报名参加了微软认证培训中心的多门课程。竞赛得奖后,吴振宇被保送进入厦门大学计算机系学习,在这期间,他延续了对计算机项目的研究。
本科的计算机的课程对吴振宇来说是驾轻就熟,他在计算机领域既有的知识储备以及科技类竞赛的经历,让他刚进入大学就感觉到了与其他同学在专业课程上的明显优势。学有余力,就有了更多时间去钻研自己喜欢的项目。在此期间,吴振宇申请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仅两年就顺利完成了项目计划内的所有科研任务。此外,他还在福建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比赛中获得“优秀科技类项目”和厦门大学“科技之星”等殊荣。
现在,吴振宇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他的研究方向是芯片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他仍然继续着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为之付出切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