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研专家培训班举办
为进一步推动“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项目的深入开展,培养小学科学教育教研专家,为儿童科学教育实证研究培养专业人才,2011年9月6-9日,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研专家培训班。来自北京、黑龙江、上海、陕西等17个省(区、市)的教研专家、骨干科技教师以及长期从事科学教育项目的管理人员共50人在南京参加了培训活动。
此次培训专门为教研专家设计,以新近出版的《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一书为切入点,围绕“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关注科学概念”和“如何在教师培训和教研中关注科学概念”,通过讲座介绍、案例分析、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等来理解和探讨相关的理论问题。来自加拿大的帕特里夏·M·罗威尔教授以《学校科学课中基于模型的探究》为题,帮助学员掌握科学教育中的难点——理解科学实践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基于模型的科学探究。培训还介绍了科学概念框架中各领域学习进展序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学员一起探讨了科学概念学习进程的研究方法,并介绍了今后这一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的初步规划。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是2001年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协提出的一项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项目处 舒建兰)
圆梦“天宫”——青少年航天科技体验营活动在京举行
8月18-2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举办的圆梦“天宫”——青少年航天科普体验营活动在北京举行。体验营活动共分2期,第1期的70名体验营员由来自新疆、宁夏、内蒙古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和四川灾区的青少年以及在探梦“天宫”——青少年载人航天科学实验搭载方案评审活动中一等奖获得者组成;第2期的40名体验营员全部由贵州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组成。
在开营仪式上,活动组委会对体验营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寄语各位青少年营员,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亲身体验,深入了解航天员的训练、生活,积极关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学习航天科技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航天科学素质,长大后力争成为航天科技方面的人才,投身到祖国的航天事业当中来。
此次体验营活动内容包括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聆听航天科普专家报告,品尝航天食品,体验逃逸救生等航天员训练项目以及航天模拟发射系统体验等。
据组委会介绍,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2010年开始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了“开启天宫的梦想”——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系列活动。此次体验活动为该航天科普系列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活动组委会还将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之后,在全国部分省区开展航天科普专家校园行活动,为青少年了解和学习航空、航天知识搭建平台。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青少年活动处 李水奎)
60名“农村娃”走上论坛探讨未来
8月28日-9月2日,中国科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奥迪公司共同在北京举办了“心力量·创未来——2011年‘童梦圆’青少年发展论坛”,来自全国10个省、自治区的20个贫困县的60名农村青少年参与了论坛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举办论坛,为农村青少年提供一个关注自身发展、参与社会生活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此次论坛共设立“青少年领导力”、“教育与就业——从农村到城市”、“气候变化与青少年参与”三个主题,每个主题下的具体议题都由论坛主持人、专家和青少年一起沟通提出,青少年在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讨论和形成观点。在“青少年领导力”主题论坛,孩子们围绕“儿童权利”、“领导力的内涵”以及“谁应该具备领导力”等议题展开讨论,特别是在“是否每一名青少年都应该具备领导力”的议题下大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深入的探讨。在“教育与就业——从农村到城市”主题论坛,青少年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畅所欲言,分享观点,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接受教育是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必经之路,呼吁政府能够重视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气候变化与青少年参与”主题论坛,青少年结合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恶化,提出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作为社会公民,同样有责任、有义务保护环境气候和地球家园。
经过几天的论坛讨论,青少年们围绕主题共同起草了2011年“奥迪童梦圆”青少年发展论坛倡议书,希望通过公开倡议,帮助更多的农村青少年树立自信心,开阔视野,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个人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希望社会更加关注农村校外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在为期6天的论坛中,主办方还特别为参加论坛的青少年安排了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帮助青少年消除陌生感,培养和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信任,从而更好地在论坛中协作研讨。
举办“青少年发展论坛”是中国科协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青少年与非正规教育”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少年与非正规教育”项目旨在帮助农村青少年完成从学校到工作阶段的转变,提高他们对工作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适应,增强他们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帮助和指导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此次论坛的举办就是对该项目的一次探索和有益尝试,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以及项目的不断深入推进,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自己提供帮助。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项目处 王文娴 姜景一)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动态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开在夏令营
7月11-27日,郑州科技馆举办了“希望之星夏令营”和“快乐科技夏令营”,夏令营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是郑州科技馆首次引进并在夏令营中首次开展的。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是一本记录着玛丽·居里·斯可罗多夫斯卡所进行的科学教育实践的书,它用具体、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巨匠是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的。居里夫人围绕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通过提问,启发儿童自己动手进行探究,让那些看起来很难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概念,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充满好奇地主动探究。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共有10课,涉及空气、水、密度、质量、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等,每课都有数个实验。郑州科技馆主要引用了《居里夫人的科学课》的第七、第八、第九课的内容。辅导教师认真学习了居里夫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然后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形成了“探究物体沉浮”的科学课。
科学课上,教师运用居里夫人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谈生活中能见到哪些物体漂在水上、哪些沉入水底,然后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小组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开始合作进行探究。通过汇报交流,在激烈的争论和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他们说:“从来都没有上过这样有趣的科学课,以前在学校上科学课老师总是让他们自己看,或者只给他们讲讲知识,自己动手实验几乎没有。今天的科学课可以自己动手,感觉好像在玩儿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一些知识,非常开心,成功后十分惊喜!”
(郑州科技馆)
“科普剧场”走进晋中
8月13日,山西科技馆“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组走进了山西省晋中市新东方培训学校,在露天广场为孩子们送去了一场科普盛宴。
演出当天天气非常炎热,气温高达37摄氏度,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孩子们和家长们撑着太阳伞坐在露天广场中央,认真地观看演出。随着米奇、米妮开场舞蹈的音乐,整个演出活动拉开了大幕——大家跟着节拍热情地拍手,现场气氛极为热烈;科学小实验讲解时,孩子们认真聆听;互动环节时,大家都自告奋勇地跑上舞台,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手偶剧表演时,孩子们全神贯注,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舞台上的表涫,并时不时地爆发出欢快的笑声;科普剧表演环节时,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情绪随着“小水滴”的变化而变化,时而伤心,时而悲愤,当看到“小水滴”终于因人们意识的转变而恢复了本来清澈的面目时,孩子们热情地鼓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历时一个多小时的表演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了帷幕。演出结束后,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感觉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通过观看科普表演,孩子们都感觉收获很多,不仅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而且懂得了团结互助、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这种新颖的科普宣传模式也获得了孩子、家长和老师们的肯定及欢迎。
(山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