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毒品

2011-12-29 00:00:00麦笛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11年12期


  学生时代读历史,读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真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后来读到更多的资料,才知道当时林则徐顶着多大的压力,连道光帝本人都是鸦片吸食者,包括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林则徐的支持者关天培等人也曾经吸食鸦片并且纵容鸦片贸易,至于一般平民百姓,因为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的更是不计其数。道光帝也是了解到这个问题,才下定决心派林则徐禁烟,但最终迫于英方战争压力和权臣穆彰阿等人的撺掇,一心为国的林则徐抱憾而去,发配新疆。当代诗人廖公弦有一句诗说得好——“但千秋的功罪,岂凭皇帝的惩奖?历史召见林则徐,仍驻虎门,不在新疆!”
  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海洛因、可卡因、冰毒等新型毒品被不断研发出来,人类与毒品的战争一直在继续。
  而在互联网上,一种被称为“数码毒品”的音乐文件迅速传播开来,特别受到一些主张新奇时尚的年轻人追捧。据说听了这些音乐之后,有人情绪失常、有人会想到自杀,而更多的人则乐此不疲沉迷其中,因为这种音乐对人的影响与毒品类似,因此被称为“数码毒品”或“音乐毒品”,在很多国家已经受到管制。
  这种音频文件起源于意大利,英文名字“I-Doser”,直译就是“听的药”的意思,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效果又分成“Excite”(兴奋)、“Alcohol”(酒醉)、“Cocaine”(类似可卡因)等类型。音频文件长短不等,一般在30分钟到45分钟之间,据国外网站介绍,这种音频文件的原理就是刺激人脑中的脑电波释放,比如刺激释放α波,能够让人平静;而释放β波,就能让人感觉兴奋;而θ波能让人感觉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音频文件还附有说明,提醒下载的人应该“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全身心放松”去体验,否则可能达不到效果。
  正因为这种所谓“音乐毒品”据称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所以一出世就受到关注,很多人都乐于尝试实践。而且有人把自己体验时的视频资料发到网上,视频中人们大都双目紧闭,有人会突然情绪异常,在亢奋中一跃而起,疯狂摇晃身体:有的人则肌肉颤抖,好像正处在巨大痛苦之中。人们的表情与迪厅中服食了摇头丸彻夜狂欢的人们大同小异,但也有人怀疑这些视频的真实性,因为有研究者获取过相应音频文件亲身实践过,并未感受到宣传的效果。
  根据研究者的描述,这些所谓的“音乐毒品”听起来会让人有些失望,因为根本称不上音乐,就是一些噪音,就像收音机搜寻电台时发出的那种沙沙声,又类似话筒在调整过程中突然发出的那种刺耳的声音,并且持续不断,不同的文件发出的声音频率和节奏不同,音高和音质也有区别,但这种声音听久了,会让人产生耳鸣或头晕的现象,神经比较脆弱的人最好不要尝试。
  根据脑科专家的分析,音乐确实有着改变人脑电波的功能,而且这种音频文件宣称的作用原理也的确如此——人听到舒缓优美、让人心情放松的音乐时,大脑中的α波就会增多;而听到振奋人心、节奏激昂的音乐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大脑中的β波也会增多。人的脑电波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声音,光线、画面、视频都会对人的脑电波产生影响。比如在双目紧闭的人眼前打闪烁的灯光,人的脑电波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专家认为,最起码“音乐毒品”的功能说明是有道理的。
  目前尚未有因为音乐毒品上瘾而必须进行行为矫治的案例,就像吸毒成瘾者被送进戒毒所一样。所以乐观的研究者认为,“音乐毒品”的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开发者和宣传者夸大了,它的作用尚不具备类似毒品的危害功能。但他们同时指出:由于音频文件对人脑电波的影响不像大麻、海洛因等毒品那样强烈而直接,所以一旦出现心理依赖,将更加隐蔽和难以界定。就像网瘾,职业游戏玩家以上网打游戏为职业,很多人都有广泛的人际交往与良好的“业余”习惯,他们除了自己的“职业”特点外,与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些沉迷上网的青少年,为了上网打游戏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放弃学业甚至抛弃亲情,这就是严重的心理依赖。
  而更加让人担忧的是,一旦出现了真正意义上可以让人无法自拔的“音乐毒品”,其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将比毒品在普通人群中的扩散速度快上无数倍,就像突然暴发的病毒一样几个小时之内传播到全世界。那场景将类似好莱坞惊悚大片,无孔不入的“音乐毒品”通过街头高音喇叭、手机、电台、电视、网络等迅速传播,瞬间控制人的思维,让人失去自我,这才是真正令人恐惧的。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自觉的行为意识。
  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