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意外”焕发生机

2011-12-29 00:00:00孙仕龙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3期


  《历史与社会》涉及历史、地理、心理、法律、政治、社会常识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很容易遇到非预设性的课堂活动,即教师备课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意外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处理突发事件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譬如笔者对《行政区划》这节课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希望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了对教学内容的独特见解,并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课堂教学出现了“意外”。最后,笔者因势利导,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这个非预设性的风波得以平息,并成为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
  在《行政区划》课堂教学的前35分钟,笔者通过“写信封”(导课并让学生了解三级行政区划)、“数一数”(认识34个省级行政区)、“寻根究底”(了解省级行政区来历)、“歌诀记忆”(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全称、简称)、“胜者为王”(熟悉省级行政区的位置与轮廓)、“你猜我猜”(了解省级行政中心)等环节的教学创设了轻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促进了教学活动正常而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有序进行。
  【课堂片段】
  师:在“你猜我猜”这个环节中,各个小组的同学表现都很出色,不仅能够猜出来省级行政区北京市、上海市来,还能够猜出一些普通城市,可见同学们思维很活跃。(面对老师的赞扬,学生面露喜色)
  生1:老师,同样是市,为什么北京市、上海市和我们温州市不一样啊?为什么它们是省级行政区,和我们浙江省是同一级别啊?
  师:(觉得有些意外)这是因为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它们成为了省级行政区。
  生1:北京市、温州市都是市,称呼一样,级别却不一样,这不是很乱吗?既然北京市和浙江省同一级,就干脆叫北京省好了。
  师:(吃惊)……
  生2:对啊,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温州市、瑞安市,这些都称之为市,这些城市好像都有差别,都这么叫“市”,合适不合适?
  师:北京市是首都、直辖市、省级城市;上海是直辖市、省级城市;而杭州是省会城市,也称为副省级城市;温州市是地级市;瑞安市是县级市。在行政区划上它们确实是不同级别的。那你们觉得都称为“市”,不合适在哪里?
  生3:北京市市长刘淇,我们称他为刘市长;温州市市长刘奇,我们也称他为刘市长。他们级别不同,称呼却一样。
  (一石激起千层浪)
  师:老师也觉得这样划分不是很合理,老师的一位大学老师秦明周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行政区划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都称之为市,这样称呼不合适”。那么怎样称呼才合适呢?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建议呢?
  (这时候,我虽然觉得教学上有些偏离教学目标了,但此时箭在弦上,只能继续往下探索,并把问题转给了学生)
  生4:我们可以参考别的国家的行政区划。
  生5:还可以参考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
  师:中国历代王朝中省的真正出现还是在元朝,与现在不同,元朝时省下有路、府、州、县,明朝省下设府、州、县,清朝省下设府、厅、州、县。
  生5:那我们可以把上海、北京称为都,把温州称为府,瑞安称为县。
  生4:既然美国能叫州,朝鲜能叫道,英国能叫郡,我们为什么不能恢复古代的行政区划名称呢?古代的行政区划也挺好的。
  (其他同学也开始兴奋地小声议论)
  师:(很吃惊)这两位同学的思维非常敏捷,想法非常大胆。如果按照这种想法的话,那么以后就不会再听到什么XX省长、市长之类的称呼了。其实,在行政区划网论坛上,也有很多的看法,课后同学们可以去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本想赶快收场,以防越扯越远,学生偏偏还是紧紧不放)
  生6:既然这么多类别的城市中,直辖市级别最高,那么我们温州也应该去申请成为直辖市,级别高了对温州发展很有利啊!
  师:(笑)是啊,直辖市归中央直辖,当然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城市才有可能申请。现在就有很多城市在争取成为中国第五个直辖市啊。(看时间快下课了)那么,第五个直辖市会“花落谁家”呢?现在争当直辖市的城市有深圳、苏州、南京、杭州、青岛、大连、武汉等,你认为哪个城市最有可能获此殊荣呢?我们温州有没有这个实力呢?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今天的家庭作业。
  师:小结略。
  【课后反思】
  (1)听课教师的评价:
  师1:教学的后半部分偏离了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
  师2:教学后半部分是本节课的拓展部分,很精彩,是亮点。
  师3:学生学得大胆,老师教得大胆。
  师4:教学过程很意外,却很有生气。
  (2)自己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感慨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质疑精神。课后,学生仍在讨论,可见这节课已经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行政区划》这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处理教材时,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却很让人意外,学生的回答与提问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到的。其实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突发奇想的提问、会听到学生独具特色的见解,这种提问和见解可能会打破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与流程,可能会偏离教学目标。面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面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可以一句话带过,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课后再探讨,然后继续沿着预定的教学思路进行;也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非预设性问题作为大家探讨的内容,作为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前者虽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却可能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后者如能驾驭好、协调好,能发散出去、收得回来,则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