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要求教师从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跳出来,着眼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下面谨以两则课例来谈谈新课改中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课例一、主导与主体互动,历史与现实交织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学习主题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这一课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在使用新版教材时,我着意贯彻落实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理念。为此,我精心做了准备:构思导言(力求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设计表格(体现归纳和整理)、收集相关歌曲音频资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等。具体讲课过程如下:
先板书:唐朝的民族关系。后导言:通过上学期历史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从秦朝开始就形成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历史长河的变迁、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些少数民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唐朝时的几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不妨对这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一番寻根问祖(将“寻根问祖”这几个大字写在黑板上,以示醒目)。
然后,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在黑板上设计勾画出一个表格框架及其首行项目、类别。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先请每位同学在课后练习题下方的空白处,依样画一个表格,根据表格首行项目、类别的提示,在刚刚阅读完的课文中寻找“答案”来填写,稍后请一名同学到讲LkaHoeKD8wKLBDUFEX+o2TbNb6ca0FSHtG3NbW0WdwY=台上填写黑板上的表格,(允许带书)以作示范。而后在这位同学书写完黑板表格内容时,我作同步补充讲解及指正。就这样,我通过这一表格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条理性的归纳和概括,给学生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用电脑播放了几首带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一首高亢激越的《青藏高原》、一支深情婉转的《我的家乡日喀则》、一曲欢快奔放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听着这些动人的旋律,看着面前黑板上表格中的内容,学生的思绪在历史与现实间穿梭。这样做不仅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益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更有益于强化学生“多民族国家”的意识、“多民族团结和睦”的观念,有益于强化学生对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
如此曾经老师费力、学生生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一节课,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互动,轻松愉悦、别开生面的一节课。
附表格如下:(表格中的内容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填写的)
课例二、设置角色,层层设问
教师之于学生不能仅限于知识的灌输,而应着重于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解放战争之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时,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有关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即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的内容,请学生复述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士气消长、人心向背等要点:经过两年征战,敌我双方实力由战争初期的敌强我弱发展到双方的旗鼓相当,同时我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赢得了民心。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审时度势、运帱帷幄,果断把握战机,将战争引向举世瞩目的三大战役。
其次,我向学生介绍国民党军队分布的五个孤立战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大战役示意图)。可供解放军选择进行决战的有三个战区:由南向北依次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以北平为中心的平津地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
最后,背景铺垫之后,以设问的方式层层展开这一课的内容。假如你是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官,你将如何策划、组织和指挥这三大战役?
第一问:你会选择在哪个地区发动第一场战役?
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第一场战役应从宏观战略角度来考虑,以使解放军能够获得一个可靠的战略后方根据地。所以第一场战役应选择在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辽沈战役示意图)。
第二问:为什么要首先选择在这个地区,你的依据是什么?
同学们继续探讨之后合议得出以下几点:①在东北我方实力超过敌人,100多万比50多万,以多打少可以稳操胜券;②东北黑土地沃野千里,盛产大豆高梁,可以保证粮草军需供应;③日本控制满洲国时,曾在东北长时间经营,留下许多未来得及毁坏的工业设施,可以把它们转化为军工企业,支撑整个解放战争。
第三问:借鉴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睦邻关系,是否还有一些启迪?
从历史角度上看,中国东北地区的确是一个战略宝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历史大戏都是从东北拉开序幕的。我国北方民族能够越长城、过黄河、问鼎中原,他们的发源地就在东北。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以此作为侵略整个中国的战略基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得东北者,可得中原。另外,可进一步分析东北的边境环境:它的北边是苏联;西边是苏联扶植的蒙古共和国;南边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因此东北的边境环境安全而无后顾之忧……
整个课堂,问答层层推进,讨论总结有条不紊,通过精心的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真可谓收效颇丰。[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