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和谐的政治课堂

2011-12-29 00:00:00陈丽敏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5期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项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形态,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氛围,追求一种看似无痕的教育境界呢?
  一、生活与人文并进,凸现课堂和谐
  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上,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以及教学的进程,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机融合,让课堂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分有合。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聚散,让课堂充满“生活味”和“人文味”,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让政治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和谐。
  1.让生活走进课堂,放大和谐。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联系更为密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案例,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迎宾曲》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开幕式录像,以这些真实的材料导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教学中,我还创设了几个问题,如:人民代表大会是不是就一次“会议”?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产生的?全国人大的地位如何?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怎样?怎样理解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观看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以及市部分人大代表信访接待、调研评议的录像片段。学生看到录像中自己所熟悉的情景、事件与人物,倍感亲切,探究热情高涨。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上述录像的鲜活事例中得出结论,建构知识。同时,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反映民情民意的事例说明“人民代表代表人民”以及“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观点。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感觉,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不仅让学生乐于探究、学会自主构建知识,而且使他们更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知识。
  2.让人文走进课堂,丰富和谐。
  只有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活泼好动的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授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演讲或今日时政播报。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要么由学生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利用这些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与学习的主人,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相互学习、幸福成长。
   (2)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作为政治教师,首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抓住时机,找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讲“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内容时,涉及了如下内容:由权力是把“双刃剑”引出了“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但如何进行制约和监督”的知识,本来讲课时我采用的是任长霞的事例,但在一个班试讲之后,发现效果不是很好。经过调查得知,学生对任长霞的事例已经了解,视频也看过多次,学生没有新鲜感。于是在另一个班讲课时我引用了当时最新的时事热点案例——上海“钓鱼执法”,这使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他们提出可以打热线电话、写信举报、联系人大代表等方式来对权力进行监督。这一典型案例和“权力是把‘双刃剑’”这一理论在学生的认知、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二、预设和生成碰撞,展示课堂和谐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把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内在认识结构的过程。当然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出色的预设对于构建和谐课堂很重要。
  1.让预设为和谐课堂奠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生成的起点,对教学的开展和推进有促进作用。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有足够的认识、把握和研究,并进行预设,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1)设置疑点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政治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如水一般灵动是和谐课堂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变通性和思维的流畅性,让课堂活力无限。
  (2)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创造是和谐课堂的主核,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创造提供平台、制造机会,引导学生在教材的空白处进行创造:内容扩展时寻找,思想提升时激活,续写填补时充实。引导学生在教学空白处进行创造:教师导入意境时进行铺垫性创造,精讲停顿时进行补充性创造,结尾拓展时进行延伸性创造,拓展学习时进行辅助性创造。让学生自我发现,教师只需稍作点拨,从而引发课堂的和谐共振。
  2.让生成为和谐课堂添彩。
   当今的课堂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如果说更好的预设是为了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课堂和谐的教学艺术”。如在讲“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内容时,我原本设计的是先由历史知识导入并进行详细的解释,然后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并通过事例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最后再根据时代变化来谈党执政能力的建设。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思考与讨论发言的时间和空间非常少。于是,我改用《开国大典》导入本课并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夺取政权,而不是其他政党?引导学生从历史、党的性质和宗旨角度来思考。然后让学生讨论发生在他们身边(衣食住行)的变化。接下来展示我国国家建设方面的相关成就的图片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由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我还结合时事热点,引出中国这艘巨型航船的继续前进离不开舵手,舵手掌舵的能力要提高,很自然地引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三大执政方式,并请学生利用相关材料对此逐个分析。结果,教学效果出奇好。教师根据课堂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生成,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产生共振与共鸣,这样的课堂更真实与朴实,师生的活动和交流更和谐。[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