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结合2010年期末山西省组织的高考适应性训练的阅卷情况,谈谈对新课程高考复习的认识,以求对各位同行指导学生复习备考有所借鉴。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选择题涉及九品中正制、儒家思想之君民关系、中央集权制度、罗马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国民党正面战场、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等必修课的基础知识,选考题涉及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朝鲜战争等基础性知识。
2.通过新材料和新情境来考查历史知识。选择题全部都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丰富历史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堂的魅力,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选做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超越了教材,如王莽改革、社会主义政党议会选举都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试题通过出示材料,让学生根据选修课学习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分析问题。
3.试卷渗透全新的历史学科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历史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革。试卷在考查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体现了全新的历史学科理念。
4.试题的评价借鉴了SOLO评价法,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如必做题第40题第3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近代金融发展的条件从社会环境、法律支持、市场基础、金融秩序等角度进行阐述,并特别强调了史论结合,表述要准确通顺、逻辑严谨,否则将酌情扣分。SOLO评价方法根据思维层次来打分,而不是根据采分点来打分,不提供标准答案,阅卷教师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而要深入领会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由于山西省是初次进行新课程的高考,所以没有完全按照SOLO评价法的要求去做,但这道题目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方向。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如: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设问的要求等。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材料中的信息;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文字阅读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差,以致出现了误判;不能将知识和材料中的信息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等。
4.不会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问题。首先是语言概括能力差。如:概括归纳不够精练、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再次是表达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如: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不清晰。
三、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1.正确发挥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是我们取舍、细化历史知识的依据,是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依据,我们要对照考试大纲理清考点。考试大纲中有哪些考点,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如何运用这些考点解题等,都要认真思考,然后画出知识网络。要逐条钻研考试大纲,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明确考查的知识和技能;认真研读分析课本,归纳出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抓住基本概念,理清基本线索,记住基本结论。
2.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阶段特征。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这一命题思路需要学生具有相对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较广博的知识积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教材知识体系——时序、联系;建立单元知识体系——主题、线索、本质;要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解读,重视中外知识的有效关联。
3.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史料教学的目标是:以史料还原与探究历史、以史料突破思维惯性、以史料形成对历史的多元理解。教学中要避免以下史料教学的误区:运用史料迷失方向、引用史料不做鉴别、史料形式过于单一、史料教学中“史论脱节”。
4.能力训练要到位。高三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历年新课标卷的试题,认真总结其考查的内容范围、设问角度、答案设计、选材利用等方面的特点,准确把握考题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因势利导,提高高三教学的实效性,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做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