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与台湾的经营和开发

2011-12-29 00:00:00肖荷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5期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他早年在乡间举办团练,1862年率部加入淮军,在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中作战勇敢、独树一帜,号称“铭字营”,深受李鸿章赏识,很快被提升为总兵。1865年他被擢升为直隶总督,继又督办陕西军务。1884年他就任福建巡抚,1885年成为清代台湾省第一任巡抚。1890年他以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次年告病还乡。
  刘铭传在台湾的七年,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台湾开发建设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1.抗击法寇,保卫台湾。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与大陆咫尺相望,是祖国的海防前哨。台湾海峡是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对维护我国东南地区安全有着极大的利害关系。1884年7月,法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奉命率舰队进入台海地区,清廷再度告急,刘铭传受命于危难之际,毅然渡海奔赴台湾督办军务。他根据清军重南轻北部署情况,分析法军先北后南行动计划和预谋,协调与驻台湘军内部关系,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大胆采取诱敌深入进行陆战的战术,大挫敌锋。经连续数月苦战,台湾守军困难日增,加上疫病流行,病者十居八九,刘铭传一再电告清廷火速派兵增援,但掌握军权的各派军阀相互推诿,借故迟迟不肯派兵。1884年底,孤拔抽调大批部队到台湾,各种兵船倾巢出动,昼夜巡海搜索,妄图把清军困死在台湾。刘坚决表示“传同将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同时积极自救,发动深明大义的台湾绅士和民众起来保卫家乡,最终打破了敌人的围困阴谋。1885年初,越南战局出现好转,爱国老将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接着中越军民取得谅山大捷,法军全线溃败,法国首相茹费理内阁倒台,战争胜利在望。但清军一味求和,使侵略者在谈判桌上得到了他们用武力所没能得到的东西。而刘铭传率军同侵台法军血战八个月,力保台湾。
  刘铭传领导的抗法斗争,是台湾人民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反帝爱国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他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热忱,领导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与维护民族尊严作出了巨大贡献。
  2.建设台湾,巩固海防。
  (1)建省分治。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为了加强台湾防务和建设,他走遍台湾各地,亲自勘测查访,了解各地政权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向清廷提出新的台湾行政区划方案,获得批准,确定彰化为省城,增设台东直隶州,对旧有的各级地方机构进行调整。这样,就有效地将全岛各地联成一气,加强了管辖,实现了稳定。
  (2)整顿吏治。台湾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加上山地瘴疫严重,内地官吏多不愿赴台任职。据此,刘铭传注意大胆任用当地贤才,“惟绅是赖”。对于吏治,提拔奖赏不拘一格且不分派系,贬罚惩处不讲亲疏秉公执法。根据湘军兵多势众情况,谨慎行事,尽量缓和内部矛盾,以期两军协力作战,诸如湘军将领孙开华等在中法战争中被刘重用,刘放手任其指挥,战后刘主动为孙开华请头功,这种公允大度的做法,使他赢得了人心。
  (3)团结高山族人民。台湾居民主要是由高山族和汉族居民组成。台湾的汉族居民多由大陆迁移而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经验。高山族是台湾土著居民,多生活在台中、台东地区的崇山峻岭中,长期与世隔绝,淳朴而粗犷,生产力低下。刘铭传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教化高山族人民。刘将开山“抚番”视为6QCvy5CcvnKnCkg1vyMhUQ==治台要政,在台湾设立抚恳总司并亲自负责,用番民修道路,规定可以按月到官府领取银粮;重视番民教育,教之耕耘,教其穿着,教其革除陋习,开办“番学堂”,教以读书写字,结果实现了“由一人而人人,由一家而家家,由一社而社社”的教育全部番民的目的。据记载,仅1886到1887年,全台就有四百余“番社”、八万多“番民”接受招抚,同时又开垦农田数十万亩。
  (4)理财求富。中法战争后的台湾,百废待兴,而当地财政则日见拮据。为使各项建设事业得以继续,刘铭传到处寻找财源,致力于自富自强:1886年在全台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土地清丈,制定了新田赋,年征田赋银猛增;认真稽查清理各种厘金税收,堵塞漏洞,以求涓滴归公;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兴办工商业,促成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业发展,如1889年建成了基隆至台北的铁路线,这是台湾开发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
  (5)倡办教育。为了促进台湾长远开发和建设,刘铭传希望培养大量技术人才,注重发展教育,除“番学”外,他在各地开办了书院、儒学、义学、官塾等几十处教育场所。尤其可贵的是,他仿西学创办了一所新式的教育学校——西学堂。他亲自督办,以西方语言和科技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西洋教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开设汉学课程,还规定有严格的学习制度,结果出现了“文风蒸蒸日盛,原定学额不敷登进之资”的可喜现象。
  不难看出,刘铭传文治武功齐头并进,所从事的系列工作大大改变了台湾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建设。
  3.创办洋务,奋发图强。
  刘铭传认为外洋以商为国,主张重商是富国之本,他明确指出在经济上要与敌争利。他大力鼓励商人在台湾经商,主张由商人集股经营而官府予以奖励。他认为办工业搞经济,往往是官府有力量而无经营之方,而商人善经营又因资财有限而不敢贸然投资。他积极主张与外资争利,上奏朝廷允许樟脑、硫磺等产品出口(1889年仅樟脑出口一宗,台湾就获白银八万五千五百余两)。他还一改过去外商产品入台拒付内地税的做法,重申外商进入台湾内地经商,须持有三联税单,否则一律征收内地关税。
  经过刘铭传的努力,到19世纪末,台湾已有了初具规模的民族工商业,台湾外贸时常呈现出超状态,台湾军事、农业、文教显著发展。这些足以表明,刘铭传在台湾办洋务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都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