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三目“西安事变”,这一目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中国共产党能从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博大胸襟。这就涉及民族责任感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应先探讨如何解决西安事变问题,然后通过笔者提供的一系列材料,由讨论组提出解决方案,评论组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上进行评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基于民族大义,不计前嫌、一致对外,才得以保蒋抗日、和平处理的。
具体笔者是这样设计安排的:
1.播放《西安事变》视频,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西安事变”一目,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师问: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目的何在?
生答:日军侵略加速,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事变爆发的客观原因。其目的是逼蒋抗日。
师问:西安事变的处理中,中共代表为什么不计前嫌、保蒋抗日?要解密这一段历史,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史料。
2.播放投影材料。
材料一: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有野心的亲日派分子何应钦力主“讨伐”张、杨。何应钦调派大批军队开赴潼关,做好进攻西安的部署,并派飞机轰炸西安附近的渭南县城和赤水车站,扬言要轰炸西安。
材料二:南京政府中以英美为后台并与蒋有密切关系的宋氏家族和孔祥熙等人,坚决反对何应钦等“讨伐派”的主张。他们认为“讨伐”西安,势必置蒋于死地。因此,他们主张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件。
材料三:193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中共中央认为: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应当释放他。
笔者把全班分为4个组,1—3组为讨论组,第4组为评论组。讨论组分别代表亲日派、亲英美派和中国共产党,每组分别制定自己一方对西安事变的处理方案,然后推举一位同学作为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方案结果。评论组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对讨论组提出的方案进行评论。
归纳语:同学们代表各派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里要强调一下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启发语:蒋介石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释放蒋介石?我们可以引用这几句话来理解:“阶级矛盾日益深,亡国灭种更凶狠,一致对外保族群,铲除汉奸卖国人。”教师要特别强调“一致对外保族群”这一句。
过渡语: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其结果如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深刻理解并详细阐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3.播放有关钓鱼岛问题视频。
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宣示了对钓鱼岛的主权,请从民族利益的角度思考:(1)两岸政府有没有联手保卫钓鱼岛的可能性,请说出理由。(2)现在假设两岸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已经有了合作意向,那么应该如何操作?请你提出自己的设想。
笔者归纳:大家谈这个问题时,要掌握的一点是,海峡两岸对钓鱼岛有共同的民族利益诉求。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这个片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引导学生从民族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并在此基础上分组活动,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其次,通过出示诗歌等,强调各方联合的基点是民族利益,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深层原因:以民族利益为重,“一致对外保族群”。最后,对本课进行延伸,选取中日之间的纠结——钓鱼岛问题。大陆和台湾方面都宣示了对钓鱼岛的主权。选取这个材料,引导学生探索两岸联手“保钓”的问题,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探讨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在情境中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历史教材中有取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才算热爱自己的民族,怎样做才能担负起自己的民族责任,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人行为,完成对学生价值的培养。[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