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调控方式

2011-12-29 00:00:00陈永芳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5期


  一、教法调控
  运用教学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加以调控,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反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
  二、兴趣调控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展示大千世界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内在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调控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幽默几句,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四、情绪调控
  我认为调控好课堂,要从调控好我们教师自己的情绪开始。首先,教师应在上课前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以饱满、愉快、积极、自信的情绪投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教学生动活泼、思路流畅,学生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课堂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教材内容时,应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神情。如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丰富的旅游资源,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如在讲述草原荒漠化时,我描述道:“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曾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但由于人们长期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致使许多美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一阵大风沙,回头不见家’的凄凉景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破坏草原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五、教学机智调控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有一次,上课铃响过,我走进教室,发现一位学生正在擦黑板,粉尘弥漫,还有不少学生仍在大声吵闹。我正要训斥学生,忽然想到这节课是讲环境保护,便借题发挥,幽默地说:“同学们请看,这里粉尘飘飘洒洒如瑞雪,教室吵吵嚷嚷像闹市。”学生们默不作声,面面相觑。我若无其事地继续说道:“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能行吗?”学生随口答道:“不行!”“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环境的保护。”这样,乱嘈嘈的教室成了我借题发挥导入新课的话题,既教育了学生,维护了课堂教学秩序,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掌握课堂调控的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调控适度,不仅要有扎实而深厚的知识功底,而且还要对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得以实现。[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