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三序合一”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9 00:00:00陈国辉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5期


  一、“三序合一”理论与历史教学
  当代教育思想家吴加澍认为,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就必须做到“三序合一”。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囿于篇幅,教材主要呈现历史研究的结果,历史知识生动活泼的生成过程无法体现出来,因而教材知识呈现静态特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一个从未知通向已知的过程,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过程,换句话说,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的教是以教材知识和学生学习为基础的,三者之间关系上的任何割裂都会导致教学低效。如何才能做到知识序、思维序和教学序三序合一、和谐发展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关注历史知识的生成。因为历史知识的生成对历史知识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要经历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研究者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他们将和历史知识研究者一样,会调动一切知识来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知识生成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就高度合一了。学生了解了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对历史知识的把握不再是感性的,而是上升到了理性层面,经历了这种亚研究式的思维过程,知识会记得更牢。另外,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特定情境中的特定问题时,他们的思维被充分激活,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思维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知识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为成功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总而言之,教师应关注历史知识的生成,克服历史教材仅仅呈现历史知识的缺陷,还原历史知识研究者探究问题根源并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识序、思维序和教学序的高度契合与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历史知识生成 提升历史教学效益
  历史知识的获得与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有所不同。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来重新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亚研究的成功体验,有效培养其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知识的获得则不同,历史具有过去性,不能重演,只能借助史料大致“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有时候史实之间还存在难以弥补的缺环,只能借助历史想象进行填补。因此,关注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关键在于全面搜集史料,并辅以贴近历史真相的问题设计,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接近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下思考问题,使得教材的知识序和学生的思维序高度契合,合二为一,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条件。
  案例:笔者在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3专题二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纸的发明”一目时,采用了以下设计: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早期书写材料的图片(见下图):
  这三幅图所对应的书写材料再加上学生很熟悉的纸,构成了书写材料演变的大致经过。但这几幅图所呈现出的只是书写材料演变过程的一个环节,很难体现出书写材料演变的动态过程,很大程度上属于静态知识(知识序)。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借助考古资料和历史想象,巧妙设计问题(教学序),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亲历书写材料演变的大致过程(思维序),而且这个过程已经被人为地高度剪辑和浓缩了。这样可以使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让知识序、思维序和教学序高度统一起来,从而获得明显的教学效益。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师:图片所示的是在纸发明之前人们采用的书写材料。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
  盛明涛:龟甲、竹简和帛。
  师:很好。大家仔细观察第一幅图,你认为龟甲作为书写材料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陈菲菲:龟甲比较坚硬,字刻到上面不容易腐烂,可以保存很久。
  金悦:龟甲比较坚硬,要把字刻到上面耗时费力,而且修改不易;龟甲边缘比较尖利,一不小心会划伤手。
  师:两位同学谈得很好,龟甲的确能满足保留信息的需要,但是以此为书写材料有种种弊端,金悦同学从经济和安全两个方面谈了她的看法,很新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说明她很细心、善于思考。
  李华(举手):龟甲不好找,要找好多龟甲,必须宰杀大量乌龟,会破坏生态平衡。
  师(赞许的表情):龟甲取材不易,李华同学能运用生态文明的观点来审视这个问题,体现了他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大量使用龟甲作为书写材料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容易引发生态失衡,这种方法的确不可取。
  石小霞:龟甲只有巴掌那么大,上面写不了多少字,而且形状不规则,不好编码,很容易把顺序搞乱,检索不易。另外,龟甲体积大,携带不方便,不能像今天这样随时随地阅读。
  师:石小霞同学的想象力很丰富,她能从书写面积、检索和携带是否便利这几个角度来总结,很了不起,可以说是观察得很细致入微,对我有很大启发。
  (课堂气氛很热烈)
  该目的知识目标是书写材料的演变,如果仅仅呈现历史知识,学生会觉得缺乏新鲜感,因为相关知识他们早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如果能够尽可能地呈现纸发明的过程,不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而且增强了历史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容易在思维体验中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教学设计的特点在于运用了考古资料和历史想象。考古资料能展示书写材料发展的大致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究竟如何衔接则存在很多缺环,只能借助历史想象来丰富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学生在比较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形成了比较能力,在比较图片差别的过程中培养了读图能力,在思考教师创设的问题时,由于需要激活史料所含信息,巧妙组织语言,因而提高了材料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从整个书写材料发展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充分感受到古人善于思考、敢于实践、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而且在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历史知识时,也获得了个性化的知识。吴加澍老师曾说:“知识,如果没有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它们充其量只是些无活力的概念的堆砌,用不上也忘得快。只有经过学习者充分的内化活动,使之转化为个性化知识,即成为学生个体的经验、智慧和方法后,课本知识才能被激活,从而具有新的生命和价值。”
  从这个成功的案例来看,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赋予知识新的生命和价值,并在思考中掌握历史方法,形成历史学科能力,在体验中升华情感态度,实现三维目标,是创设高效历史课堂的关键所在。[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