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历史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全面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力争实现“创新教学,减负增效”。
一、广泛阅读,积累知识
历史涉及我国社会变革的全过程,对于现代教学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掌握我国历史变革历程,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好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历史知识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积累而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课本知识与课外阅读互相结合,才能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好地理解学习。面对学生逐渐积累的历史知识,教师要结合课堂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对历史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二、挑选题材,熟悉背景
面对新时期的历史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在掌握大量书籍信息之后开展教学工作。在备课阶段,教师要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将历史知识放到历史情境中去,经过这样的处理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于历史能有深刻的了解。例如:讲解《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以前英国、葡萄牙窃取港、澳的相关片断,准备了歌曲《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等。通过这种背景的设置,学生对于我国历史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课堂上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先学后教,合作学习
历史教学要实现创新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教师在教学安排中应该顾及多个方面。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上的转变,还需要把握好各项内容的教学安排。如:讲授《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时,我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采取了“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懂得如何去把握历史。授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具体描述洋务运动的概况,比一比看谁能学高为师。(2)维新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3)为什么要变法?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变法为什么会失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时代的背景探究分析其历史原因,从而使思维得到拓宽。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的知识理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
四、媒体教学,增强兴趣
教师要全面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后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等多项技术综合于一体,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很多学习难题得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善于结合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例如:课堂上讲到各个时代著名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等时,我利用多媒体具体展示他们从政时做的一些事情,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些人物,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
五、创造活动,拓宽空间
面对创新历史教学,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使其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我安排学生观看于丹、易中天等知名教授的历史讲座,以此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如:根据教材要求开展的“人们能否有效地避免世界大战”的讨论活动,在活动时注重让学生能有足够的空间参与思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六、借鉴历史,放眼未来
历史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回顾社会的发展历程,在历史中收获知识,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则向学生介绍中日黄海、东海资源之争、岛屿之争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你认为目前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要让学生站在要维护好国家的主权,使黄海、东海及南海实现长期的和谐与稳定的角度上来思考。通过为学生布置这些挑战性、前瞻性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问题。
总之,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面对新时期的历史教学,教师应坚持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学,减负增效。[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