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完成此双边活动的实施者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这部大戏的导演,更是演员,而学生则成了被动的观众。新课程改革则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合作,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换角色,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实现双边的互助。在参与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多理解,也对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的角色有了一些认识。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现代科技知识信息量广博而且发展迅速,教师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不能仅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以及学生个性的塑造者。
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现代社会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只限于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在他们阶段性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新的阶段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历史教材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用史实充实德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很多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解决的。面对新情况、新标准,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使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四、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历史教师应注意研发乡土教材,具备从身边的历史遗迹、历史文物、博物馆、历史图书提炼历史素材的能力。
教师在完成以上角色的转变时应树立下面四个方面的观念: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当今时代,有人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有人称之为“教育时代”,新名称、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层出不穷。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年龄及他们一出生所处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个信息时代接受起新知识来比教他们的老师更具有优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使学生信服,也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改革的重任。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是教学改革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但是,学生的年纪特点注定学生与教学理论之间有一段距离,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才能真正落实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三、树立立足课堂的观念
就目前的中国教育状况,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仍然是课堂,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各科都提倡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但很多都把自主探究学习任务放在了课余,使学生原本不多的课余时间被挤占得更少,所以任何盲目挤占学生业余时间的改革都不能称为成功的改革,只有立足课堂、节约学生时间成本的改革才是真正符合目前中国教育实际的改革。
四、树立遵循教育规律的理念
教育是有规律的,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现在有的教学改革完全抛弃了传统教学,一味地求新、求奇、求异,这样的教学改革无疑是空中楼阁。教学改革不能把传统教学一棍子打死,应遵循教育规律,保留传统教学中符合教育规律的精髓,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改革。
总之,教师具备以上四种理念,积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改革,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高素质的栋梁之才。[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