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011-12-29 00:00:00李林侠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5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突破,体现了新课程功能的变化,要求课程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历史教师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强调自身教学方法的改变。
  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依赖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两种。依赖性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老师,只有在老师的帮助或督促下才能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要我学”的学习状态。这种完全接受式或监督式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而自主性学习则与之相反,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里,学习什么、如何学习都由学生自己支配,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被调动,容易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也会随之得以提高。
  研究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改革教学方法。过去的教学活动多为讲解型,现在要转变讲解型为导读型、自能型。导读就是通过教师多方面的引导,使学生自己达到对知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应用、自能创造,即高效地获取、整合、应用信息。例如关于香港问题:(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英国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国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1898年6月9日,英国又乘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以及附近的235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通过上述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 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2)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国两制”。(3)20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并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保持其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以上都是关于香港问题的史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以增强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如:(1)香港、九龙是怎样被英国占领的?(2)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什么?其意义何在?(3)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的情况分析当时香港为什么被割占,现在为什么能收回,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我们知道教法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授以学法”上,也就是说,主要集中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一根本问题上。为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做到以下两点:(1)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如:“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这个例子中,何以见得“在事实上确立了……”呢?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呢?为什么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搞清这几个关键问题,势必要运用记忆、联想、理解等中低层次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论证、概括、推理等较高层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2)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特征。例如:评讲拿破仑的对内政策时,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1)指导学生阅读“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地图,介绍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情况。(2)提问: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3)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知识,谈谈对下列观点的认识。有人说:拿破仑是个英雄,他改变了历史。有人说:拿破仑是个疯子,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人说:拿破仑具有政治与军事才能,但只有在法国革命的形势下,他才有机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有人说:拿破仑没有才能,只是当时法国没有杰出人物,他才得以崭露头角。有人说: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措施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应该肯定。有人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帝国是历史的倒退。(4)教师总结。这个活动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法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学方式要从过去的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学活动要由侧重于以教学论为指导转变为侧重于以心理学为指导;课堂教学要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课堂也要由单边活动转化为双边活动或多边活动。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信息双向联系,多边活动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边联系。同时要采取互教互学的教学手段,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达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