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困生转化

2011-12-29 00:00:00鹿纪林杜咏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转化
  
  一、问题的提出
  
  学困生,通常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且学习兴趣较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能力较弱等,导致学习中出现障碍和困难,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学困生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衍生出一些不堪于老师、家长的压力,而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缺乏动力的学生——“学困生”。近年来,由于升学压力加剧、教育手段欠科学,学困生群体在慢慢扩大,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可以这么说,忽视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教育的一部分对象,这不仅违背了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时也阻碍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尤为重要。
  
  二、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成因,依照学困生的心理反应及行为特征,对症下药,培养他们的健康学习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使学困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开发。
  2.满足学困生心理健康五大营养是其转化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困生需要五大心灵营养: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以生为本,人字当头,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五大营养需要,肯定强心、自由护心、情感乐心、宽容养心、梦想系心,唤醒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
  
  三、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认真做好基础性工作
  首先,认真确定学困生范围。在学校各个年级部、各个班级学生中将那些智力正常,但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差、学习方法不正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完不成或出错较多、测验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学生,确定为学困生。
  其次,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认真了解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和学习基本情况;逐步建立并完善学困生成长档案,如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习进步档案等。同时调查原因,跟踪辅导学生,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定期召开学困生科任教师会议,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相关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积极开展多问卷调查,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第一,通过学生学习状况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品质。问卷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给予学生的影响、社会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学习动机是好的,但是意志力和自控力薄弱。同时也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有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的现象等。
  第二,通过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考试焦虑的测试,发现学生在个性、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学习动机测试:在我们设计的量表中,如果学习动机为14~20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严重问题和困惑,需要调整;如果学习动机为6~13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一定问题和困惑,可调整;如果学习动机为0~5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少许问题或没有问题。学习方法测试,包括学生是否善于总结,对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学习是否主动自觉,对知识的涉猎是否广泛,等等。
  3.采取具体措施,努力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学困生自尊心比较脆弱,为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育方式又要讲究教学方法。如批评学生时讲究艺术性,做到批评讲场合、讲时间、讲善后工作,把尖锐的批评软化处理,把敏感的问题含蓄处理,现身说法感动学生。
  第一,在教学上,教师要重视这些学生的存在,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愉快教学、分层次教学、成功教学等方法。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贯彻“三优先”政策,即优先提问、优先解答、优先辅导。布置作业时分梯度、分层次,确保他们写作业时的实际效果。如在练习题上让学生分层达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的放矢,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二,强化学习动机,培养积极上进的个性;制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投入行动是三个威力巨大的“风火轮”。帮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交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转移焦虑情绪,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开展学习咨询活动,帮助学困生解除心中疑惑。学校设立成长乐园咨询室,让学生在心理上完全放松,将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通过教师专业的咨询,一对一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开通咨询热线,让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可以直接将自己曾经遇到的心理难题说出来,更好地走出学习中的误区。
  第四,加强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率。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孤独心理。作为教师,应及时疏导学困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使其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
  第五,开设心理主题班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主题班会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班会课的形式而设计的班级活动。它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方式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可设计简单而有效的游戏,让学困生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和发言,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以便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实践证明,心理活动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班级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主要有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拘泥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活动空间不拘泥于教室,可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室、校园、户外等场所作为活动空间。即使是教室内的活动,也可以打破教室座位顺序,或没有固定的桌椅,围圈而坐均可。组织学生参加以班级为单位的对抗赛,让他们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增强意志。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年龄特征,可通过“星秀展示台”“快乐比拼苑”“优点采撷园”“实话实说栏”“心灵法宝屋”五个版块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心理体验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树立自信心,逐步领悟到增强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
  总之,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让学困生发现自己身上的潜能和闪光点,帮助学困生克服自卑心理,让学困生能够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而转变学习态度,实现快乐地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每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
  (稿件编号:101209010)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师专附属小学,淄博师专附属中学,淄博,255000)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