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 用平常心拍贺岁片

2011-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11年1期


  元旦至新年,是中国人传统的辞旧迎新的日子,已走过十余年艰难历程的贺岁电影,像守时的候鸟一样,纷纷展翅亮相,煞是热闹。在西方,商业片在圣诞节前后凭借喜剧与科幻题材大行其道,奥斯卡热门作品也频频点映造势。我们身边的华语电影,则视这一时间段为“黄金”档期。所有在这期间面世的影片,均俗称“贺岁片”。去年12月4日,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作为贺岁档公映的大片率先亮相荧幕与观众见面。
  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陈凯歌曾凭借《霸王别姬》风光无限,也曾因《无极》风波跌入谷底,再到《梅兰芳》的回归之作,陈凯歌逐渐把握到了观众的脉搏,他意识到,过于追求表达意识形态,高高在上的电影,远离观众,过于理想的电影无法让观众感动。观众对电影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一个说得通的故事,一种合乎常理的人性。陈凯歌的贺岁之旅,形象地反映了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所以陈凯歌再一次将目光锁定在了他擅长的历史人文题材,捧出这部《赵氏孤儿》。
  在电影的首映礼上,导演陈凯歌在介绍《赵氏孤儿》时说,这部电影是说着过去的故事,寻找今天的和谐和谅解。“因为《赵氏孤儿》也让我忘记了我过去的电影,它才是我的第一部电影。”当有记者问及贺岁档期里三部大片相互竞争,到底心里有多少信心的时候,陈凯歌回答:“心中无敌,则天下无敌。”
  “赵孤”就说了四个字:做个好人
  电影《赵氏孤儿》开拍之初,就有人好奇陈凯歌为何选这样一个题材,但陈凯歌一直没有公开、正式谈过这个问题。借影片首映之际,陈凯歌笑称“我还是招了吧”。原来,之所以会拍摄《赵氏孤儿》与陈凯歌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一段磨难有关。
  “我十几岁时第一次看了这个故事,那时候‘文革’刚刚开始,家里的书要不赶紧看,就让红卫兵给烧了,所以我就连夜翻看,这其中就看了《赵氏孤儿》。这本书最后还是给烧了,但我记住了程婴,因为他是帮人的人。那时候我父亲挨斗,日子过得特别苦,我的心里也是特别地纠结、折磨,我就想如果我自己的生活里也有程婴这样的人多好,没准能帮我一下。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这样的朋友我没有找着。”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题材充满浓厚的人文色彩,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孤儿赵武为家族复仇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肯定有它的价值,能不能以一种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把它的价值在现代的电影当中继续流传下去?我不过就是这么简单的想法。”陈凯歌解释了自己的创作动机。
  有人说,陈凯歌是内地导演当中最具备大师气质的导演之一,拿捏个体生命的存在感,绝对有其独到之处。如果原封不动地把这样一个故事搬上银幕,这不是他的风格。作为一个具有文人气息的大导演,看他的影片,观众总会带着一种思考去追寻电影中所要诉求的主题和对人物命运的考量,这是陈凯歌带有鲜明个人特质的艺术追求。
  “我其实没给当下人带来别的,就带来了一个一辈子对你不离不弃、可以信赖的朋友;而这个好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其实《赵氏孤儿》就说了四个字:做个好人。葛优演的程婴只不过是告诉大家:做个好人真不容易。我觉得没有比这个更深刻的东西,这也就是我想通过这部电影向观众表达这样一个道理,我想用现代人的节奏、语汇真实再现故事的来龙去脉,而这种真实是我们的电影久违了的东西。”
  “半部好戏”诸如之类的词汇是观众给《赵氏孤儿》最多的评价。对此,陈凯歌回应道:“前半段精彩是因为在讲故事,后半段是在讲人物感情的变化,因此故事性没有前半段强,电影前半部是事,后半部是情。合起来才是事情。如果一个电影只是在说事,那就太简单,要将事情串起来才圆满。”
  陈凯歌解释说,下半部分的戏,是由前半部分激烈的外部冲突变成了尖锐的内心冲突,因为程婴本身是陷入矛盾的,他最初就是要把这个小孩变成一个工具,他对这个小孩没有感情,但他紧接着就陷入一个矛盾,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南辕北辙,离复仇越来越远,走不到复仇那个地方去了。“救孤并不难拍,因为它的戏剧张力在那里。相反,程婴对赵孤15年的养育之恩的表现难度就很大,也有人说,恰恰后半部分才是你陈凯歌的。”
  过去,陈凯歌给人的印象总是喜欢长谈阔论、满脑诗歌哲学。因为要配合影片宣传,陈凯歌近期频繁亮相各种娱乐和访谈节目,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陈凯歌变了,大家都觉得,陈凯歌无论是态度还是心情都发生了极大的改观。这次,一个和以前有些不同的陈凯歌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和历代各种版本不大一样的程婴,他希望这个古代“义士”能成为观众信赖的一个朋友,因为如果仅仅是“义士”,离观众就远了。
  “现在,我自己觉得我有了新的一些体会,就是我不用去那么强调一个电影里的什么哲学思想,什么核心价值,这些东西都不是在电影中占据第一位的东西。你要想拍一个让人难忘的电影,没有一个好故事,没有一群站得住的人物你实现不了,好的思想未必能带给你好的故事,这是我的一个感觉。”
  陈凯歌这一次想寻求的“突破”,就是想用“人性”的说服力诠释程婴“舍子救孤”的行为逻辑,而“复仇”并不是刻意而为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更不是贯穿影片的主题,这对熟悉这个故事的观众而言,看影片《赵氏孤儿》是一次带有挑战意味的观赏体验。陈凯歌说,他对这个故事有了新的解读:程婴不再是那个大义凛然地为保全赵氏孤儿而送自己亲骨肉去死的圣人,而是在现实情况下不得已的无奈选择,“这样才符合现代人的常识。”
  
  拍一部好电影比赚钱更重要
  什么是好电影?说起来简单,好看的电影即是好电影,但实现起来却那么难。观众需要的好电影,不仅要有娱乐效果,更要有想法、有情怀、有力量,能留名影史,可以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但是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票房成为了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砝码,也是唯一可以被量化的评判标准,因此票房显然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当记者向陈凯歌问及票房的问题时,陈凯歌称自己“算数不好”,巧妙回避。而身旁的制片人陈红也是表现得相当低调,她说:“我希望这个片子首先要对得起投资方,不能亏本,希望大家都能够赚一点。但对于我们来说,拍一部好电影比赚很多很多钱更重要。我希望这部片子,第一要对得起投资方,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部好的作品。”陈红透露,虽然还没到算总账的时候,但该片投资肯定过亿,所以只有票房冲破3亿,才能够保证盈利,不亏本。
  其实关于此类问题陈凯歌回答过很多次,在他看来,资本应该为电影服务,电影不应该为资本服务。他说:“我们现在的现状,基本是电影为资本服务,如同好多年前资本为政治服务一样。我们过去是有过好多教训的,电影极端政治化,这明显已经被现在的观众抛弃。同样,是不是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我们也会离开这个电影的极端商业化?拍电影没钱不行,但是钱不是电影的唯一。”
  可能大家还记得,在内地第五代导演纷纷尝试商业电影的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陈凯歌的第一部商业电影《霸王别姬》不仅在当年取得了好票房,同时也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可也就在大家都期待着陈凯歌的下一部像《霸王别姬》一样的电影出现的时候,接下来的几部电影尤其是《无极》却在讲故事的方面备受质疑。
  陈凯歌说,他把《赵氏孤儿》当作自己的“反思之作”,这个反思既夹带着许多个人经历的阅读体验,又浸润着对国产影片发展中的忧虑情绪。对于影片公映后观众的反应,陈凯歌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表示:“影片上映后,不管有什么评价,我们都照单全收。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对观众说:敬请原谅,下回改正。”
  
  对于“反思”,陈凯歌有着自己的解读。他说:“现在整个电影业很兴旺,但背后也有风险,一味强调速度、票房,宣传铺天盖地,包装五花八门,是否该考虑一下可持续性发展,把电影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不要杀鸡取卵。中国电影票房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数字,但是电影内容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增加忧患意识。”
  繁荣国产影片需要有陈凯歌的“反思”。在当下这样一个以票房为最大化利益追求的电影市场,浮躁的环境中保持一种艺术家的清醒,在商业片大潮袭来之时,陈凯歌仍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不随波逐流,不向市场低头,这是繁荣国产影片所需具备的精神品格和艺术气质,尤其是像陈凯歌这样的大导演更要在电影创作中成为标杆性的人物。
  
  走下神坛
  1993年,陈凯歌开始迎来了他事业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独到而娴熟的艺术技巧,内蕴丰厚的东方化人文主题以及演员出色传神的表演,使这部影片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以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当时有评论直接断言,一部《霸王别姬》足以让陈凯歌奠定在中国电影界永远的坚固地位。
  一部好电影是用心拍出来的,不是天天反反复复地说,宣传出来的,对于导演来说,全部的精力应放到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佛反复说的,天天说要普度众生的人,定然不是菩萨,很年轻的时候,老觉得电影学院这一批毕业生了不起,老觉得我们可以开先河、破障碍,可以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业,后来才发现,所谓惊天动地的这些事也不过都是平常事而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你拍了一部电影,它就只是一部电影,你不要想说用这部电影去教育别人。”
  相比几年前,陈凯歌的语速变慢了,心态也变平和了。随着近年来好莱坞大片涌入中国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很多时候,电影都是“以票房论成败”。票房成为硬道理。在陈凯歌的眼中,如果说,“文革”时期,中国被政治绑架了,今天的中国,多少有些被钱绑架的意思。如果一切都像票房看齐,很多年轻导演就会被打压,不利于电影事业的发展。相对于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业不可完全效仿美国的电影。原因是,美国电影依赖的是高端的技术,而这是中国电影所欠缺的。人的智慧相比技术来说,是带有温度的。电影是用人带着感情拍摄出来的,这样的电影才是深入人心的,不会沦落为昙花一现的快餐。
  “人家问我,‘你在江湖里吗’?我说‘我不在’,因为通常江湖后面要跟两个字:地位。我没有江湖地位,也从来没有去争过江湖地位。我也从来没有在任何的排行榜上出现过,所以我是榜单之外的人。当这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它能有什么样的口碑和票房,对这些事不要有太大的野心,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远离江湖的陈凯歌,也就避开了江湖带来浮躁和吵闹,没了野心,怀着平和的心态去拍电影,电影里也充满着细腻的情感。
  近两年,陈凯歌身边的人都感觉到了他的变化,连陈红都说,他变得比以前快乐了。放下包袱的陈凯歌,把现在拥有的平和心态,看成一份天福,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他这样的经历,能够拥有他这样的心境。
  总的来说,中国贺岁电影逐渐成熟,既带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给广大观众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也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走下,更加贴近观众的世俗生活,引起观众的共鸣,赢得观众的喜爱。相信中国电影能够发展壮大,也相信陈凯歌导演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电影。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