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 贺岁片成就了

2011-12-29 00:00:00刘之昆
中华儿女 2011年1期


  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所谓的“贺岁片”,无疑肇始于1997年。
  那一年的中国电影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值得电影史铭记:一是输入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以其惊天动地般的气势,让国人目瞪口呆,心甘情愿奉献了空前绝后的35亿票房;另一件“大事”,则是年末上映了一部叫《甲方乙方》的“贺岁”电影,看得广大观众心情愉悦,在年终岁末之际实实快乐了一把,于是大家开始关注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冯小刚。
  
  贺岁片始作俑者,既偶然也必然
  其实,冯小刚一点不神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来自老百姓,服务于老百姓。他既非有什么大背景,也非科班出生,从一个爱好美术的文艺青年考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做了几年专职美术之后,转业就进了北京电视圈,从美工到打杂,从尝试着编剧到尝试着做导演,他在北京电视圈里“混”了个倍儿熟,十八般武艺全操练了一遍,《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电视剧,甚至包括央视春晚上的几段流传至今的京味儿小品,都留下了他闯荡影视全行操练的鲜明印记。
  终于,自学成才且聪明绝顶的他不甘寂寞,开始了向电影领域的进军,并在1997年拍出他的第一部贺岁电影并一炮而红!
  贺岁电影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冯小刚拍《甲方乙方》就借鉴了香港贺岁片模式,但和香港很不同的是,没有了家庭的概念,而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结构有点像“春晚”小品的大串编,喜剧效果强烈,当年就创造了3300万元的票房。根本用不着狂轰滥炸般的宣传造声势,这部影片的成功,让内地电影市场一下子就接受了贺岁片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看,说冯小刚是中国大陆贺岁电影大师,恐怕他本人不敢苟同,但说他是始作俑者,则当之无愧。
  回过头来看,《甲方乙方》的一炮而红,有当年正处寒冬时节的中国电影市场对新人新作的强烈呼唤,有冯小刚经过充分磨砺准备的把握机遇,还有其他种种因素不一而足,但其实最重要的成功因素,还是在于聪明的冯小刚把住了电影的最基本功能——娱乐大众。
  电影是干嘛的?是给观众看的。观众是谁?当然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呗!一味地玩深沉,玩文化,玩大制作,当然也会有部分观众去看,但那样的玩儿法既非冯小刚强项,也非他所愿,所以,这位“来自老百姓,服务于老百姓”的草根型导演,手执导筒一出手,就把影像直接伸入到了市民平常生活中,瞄准普通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点事,表达普通人的梦想和意愿。《甲方乙方》中,冯小刚虚拟和想象出将军梦、义士梦、受苦梦、受气梦、凡人梦、桃花梦、住房梦这七个梦,都没有超出平常市民的生活范围和人生梦想,真实体现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
  诚如冯小刚自己坦言,“我当年拍《甲方乙方》是深受王朔的影响,其实拍摄风格还有些受《大撒把》的影响,《甲方乙方》就是想给观众找个乐!想把真正的北京味文化介绍给全国人民。”
  “给观众找乐”的目的达到了,三千多万的票房就是明证。“服务于老百姓”的冯小刚也从中找到了自我,提升了自信,于是,便一发不可收,从那时起到现在,他的贺岁电影已经伴随观众走过整整13个年头了。
  于是,每当年终岁尾,国人已习惯地期待着要到电影院享受一顿“冯氏贺岁大餐”;也于是,在朋友之间的互相调侃中,在酒桌饭后的聚谈笑闹中,在手机短信的铺天盖地中,每年都会新增着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其中不少台词,已成为社会流行语,且绵延至今。
  
  冯氏贺岁魅力
  ——中国电影的一道独特风景
  从《甲方乙方》之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天下无贼》等相继问世,一年一惊喜,一年一台阶。以致每年岁末看冯小刚的贺岁片,几乎成为都市人类似看春节晚会般的一项固定的贺岁节目。除了笑声,他的电影所传达出来的善良让人感动,讽刺让人兴奋,这些也都是冯氏贺岁片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冯小刚知道,拍电影花的是别人的钱,让人家赔钱不道德,因此他拍电影的首要原则就是不能赔。不仅不能赔,还要有得赚,这才能对得起投资商,对得起观众。只可惜,他要对得起他们,却往往对不起中国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他的贺岁片似乎总难得到专家评委们的青睐,在前些年尤其如此。但是,观众是上帝,观众愿意掏钱进电影院看冯小刚的电影是“97”之后不争的事实。群众的口碑和随之而来的高票房,是冯小刚得到的最满意的回报,而这正是他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也是他信奉“好好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和源泉。
  在冯氏贺岁电影里,平民的视角,让世俗百姓成为观照世界的主体,并以此看待、评判世事人生,成为电影的情节主线和叙事风格,惟此,他镜头中的人物便成了观众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兄弟姐妹的银幕投影,如《甲方乙方》里的待业青年姚远、周北雁,《没完没了》里的打工仔韩冬,《大腕》里的下岗摄影师尤优。他们的人生不同,却承受着相似的苦闷、焦虑和不如意,让观众在他们的笑与哭、喜与忧、乐与愁中找到某种共鸣,从中也反观到自己的生活。
  常常,小人物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控制突发的事件。冯小刚很好地掌握了百姓对命运与人生的诉求。那些突发的事故常常让主人公陷入狼狈不堪甚至无法收拾的困境。《不见不散》里,这种突发和难堪际遇俯拾皆是:深夜家庭被盗,开车就撞红灯,一起吃饭不仅被抢还挨打……结尾,刘元坐上飞机盖上帽子做梦游,冯小刚让李清坐到刘元身边,还不忘记让飞机“出事”,在圆满的爱情结束前再次陷入困境。
  除了自我嘲讽,冯氏电影还有浓厚的社会调侃和讽喻。但是,这种调侃和讽喻大都弱化甚至删除了政治内容,多是以巧妙而辛辣的形式对某些社会现象和权贵风气进行讽刺和捉弄,以此获取大众的心理认可和观影快感。正因如此,有评论认为:“比起王朔的叛逆和敌意,冯小刚电影中的调侃更显得温和,既调侃他人,也调侃自己,仿佛蜻蜓点水一般,虽有讽刺性,但却更多‘偷着乐’的逗笑色彩。”《天下无贼》里,盗贼头目黎叔用领导语气说官场套话:“要团结,通过这次实践,一来锻炼队伍,二来考察新人。”《不见不散》里,刘元回应李清指责他给孩子们的教学方式时,引用的是红色经典《南征北战》里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台词:“同志,我们今天的大踏步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在教社区警察时,用的是“趴下”、“老实点”、“少废话”,下课时对警察说:“同学们辛苦了”,警察也应道:“为人民服务”……冯小刚对现实生活调侃和解构的轻重分寸拿捏得到位,适可为止,当这些程式化现象的形态被揭开,或者被涂抹上滑稽的色彩时,观众自然会忍俊不禁,开怀大笑。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