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央红军兵工厂 人民兵工的始祖

2011-12-29 00:00:00廖春梅柳林
中华儿女 2011年21期


  今年是人民军工事业创建八十周年。
  八十年前,在中央苏区所在的江西兴国县莲塘乡官田村,由我党独立创办了第一家综合性兵工厂——中央红军兵工厂,又称中央军委兵工厂或官田兵工厂。它由开始时的一两个人,只有“一把斧头、一把铁锤”的修械小组,发展到修械所,又由修械所发展到修械处,最后发展成兵工厂;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修理到制造的发展过程。被后世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国防工业的摇篮”,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投资千万元在原址建起了纪念馆,恢复了兵工厂的历史原貌,供后人凭吊和纪念。
  岁月留痕。当年这座兵工厂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创建兵工厂
  
  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南和闽西地区连成了一片。面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蒋介石也加紧、加大了对红军的新一轮“围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遂决定,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枪械修理和弹药生产任务。兵工厂内称“中央军委兵工厂”,外称“中央红军兵工厂”或“中央苏区红军兵工厂”,由吴汉杰任厂长,党委书记为张健,特派员为陆宗昌,职工委员会委员长为马文。这一决定的实施,标志着我党独立创办的第一家综合性大型兵工厂的形成和人民军事工业的发端。
  兵工厂的厂址由红军总司令朱德选定在距离兴国县城约45公里处的官田,故又称为“官田兵工厂”。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下,兵工厂为了隐蔽,被分散安排在“馨香瑶圃”、“文体公祠”、“陈氏祖祠”和“万寿宫”内,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瓦顶、油漆粉画,飞檐翘角的古建筑,房子依山傍水,后山突兀,便于防空。
  兵工厂的基础为兴国东村机械小组。小组开始只有郑煌德和赵生顺两个铁匠,后逐渐成为修械所、修械处。吴汉杰根据中革军委的决定,首先将各地的主要修械组织陆续迁到官田。最先到来的是位于兴国白石的红军修械厂,接着于都平安的江西省修械处、三军团的修械处、东固的养金山修械处、赣县的龙头修械处,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修械组织也先后迁到。
  合并后,管理人员和工人增加到了二百五十来人。工具也多了二十多倍:二百多把锉刀,一百多把老虎钳子,四座打铁炉。
  初期的兵工厂分为枪炮科和弹药科两部分。枪炮科科长刘球。设有制造股,主要是制造枪炮的零部件;木壳股,专门制造各种枪支的木托和木壳;牛皮股,负责制革和缝制各种军械用具,如皮带、炮盒、马鞍等;刺刀股,负责打制刺刀。弹药科科长王赞。设有炸弹股,主要任务是制造马尾炸弹,另外也制造一些地雷和火药;子弹股,大部分是从养金山修械处来的女工人。
  1932年4月初,红一军团攻下了国民党钟绍奎军的巢穴岩前,缴获了敌人兵工厂的机器设备。4月20日,红军又攻克福建的重镇漳州、厦门,缴获了国民党军卢兴邦和张贞的修械厂的两部机床、一个30马力的发电机、一批汽油和其它一些修械材料。对兵工厂来说,这是难得的“洋财”,于是被迅速运送到了兵工厂,使兵工厂的设备得到很大改善。
  随着设备增加、人数增多,兵工厂在枪炮科和弹药科的基础上,发展成枪炮厂、杂械厂、弹药厂。枪炮厂内有修理股、机器股、机枪股;杂械厂内有红铁股、刺刀股、木壳股、牛皮股;弹药厂内有子弹股、炸弹股。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在战争环境的洗礼下,红军的兵工厂得以“跨越”式的发展壮大。
  
  苦练技术
  
  兵工厂的工人除了少数木匠、铁匠,及原来国民党部队军需人员外,大部分人不久前还是农民,他们多数人没有修过枪,甚至没有摸过枪,不少人连看都没有看过,不要说制造,修理都不会。但工人们热情高涨,面对困难,谁也没说干不了,他们乐观地表示:“除了生孩子,我们什么都能学会。”
  在工厂党组织的号召下,全厂掀起了钻研修枪、制枪技术的高潮。厂长吴汉杰把力量配搭开来,让懂技术的人教不懂技术的人,并要求大家好好教,好好学,同时提出口号:“虚心学、快快学,我们多流汗,阶级弟兄少流血!”十冬腊月,寒风呼啸,大家忘掉了寒冷。白天,丢下饭碗就跑去干活;夜里,没有灯就摸着黑研究技术;躺在床上,还讨论着怎样找窍门。
  一段时间后,大家逐步掌握了初步技术,制造出一些零件,安装成一批枪支、子弹,且被送往前线。不料,这些枪支、子弹却很快被退了回来。原来是零件的硬度不够,修理过的枪,有好多不能用,打起仗来,不是抓子钩坏了就是撞针断了。有的子弹弹头出了枪膛就横着身走,打不准又打不远,还损伤枪膛的来复线。
  这种结果,不仅会影响红军作战,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牺牲。这无疑是自己的耻辱,工人们心中沉甸甸的。经过仔细检查,终于找出了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