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修 四川省青联委员,四川省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入选首届“四川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年前,重庆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张勤修被电影《燃烧吧火烈鸟》中一位漂亮而双目失明弹钢琴的女孩所感染,心中暗自决心一定要当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而如今,他却成了国内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青年专家。一路走来的张勤修,徜徉在浩瀚的医学海洋里“勤修”,为无数患者的康复燃烧着自己的青春。
“张大胆”背后的故事
张勤修是个多梦的人。儿时最想当兵,初中时则最想成为一名教师,高中时又幻想成为科学家,结果稀里糊涂考入重庆医科大学,大一新生时曾一心想要当一名眼科医生,为盲人重启光明。大学毕业后,他却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了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既来之则安之,张勤修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之路也就由此开始。
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完成了耳鼻喉科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大学科的转变,而国内至90年代初期才开始兴起。1994年,时任总住院医师的张勤修为跟上世界发展趋向,“擅自”开始了头颈外科的研究,不长时间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他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做甲状腺切除术、第一个做小脑脓肿切除术、第一个做下颌骨切除术、第一个做鼓膜修补术、第一个独立进行气管异物取出术……
一天清晨,医院还没到上班时间,突然来了一名被花生米卡住气管的3岁男孩,奄奄一息,生命游弋在分秒之间,等待有更高职称的主刀医生来抢救根本就来不及,此时,正好提前上班的张勤修见此情景,挺身而出,在无任何帮手的情况下径直到手术室,果断实施了主治医师才能施行的支气管镜手术。正当大家对此惊愕不已,议论纷纷的时候,张勤修带着憨厚笑脸手拿一粒带血的花生米、陪伴着脱离危险的孩子回到了科室。科内同志都不得不从心底佩服他,笑称他为“张大胆”。
张勤修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大胆不意味蛮干,一切以“救死扶伤”为准绳,这是医生的天职。在那种紧急情况下,如果患得患失,按部就班,一条鲜活的生命很可能就此遭遇不测,这是在考验一个医生的良心啊!
1995年1月,张勤修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按照医院规定,本可以请假专门复习应考,可由于患者多而医生少,他毅然决定一边坚守临床岗位,一边准备考试。临考前的晚上又逢张勤修值守夜班,为了准备次日考试,在处理完所有临床工作后他10点钟就早早地入睡了。凌晨1点,突然一阵呼天唤地的救命声打破了寂静的病房走廊。“医生,快点,我儿不行了”!张勤修一下子跳起来冲出门外,只见一名中年妇女拖着一名20来岁的男性青年双双倒在护士办公室门口。张勤修一眼就判断出那是自杀刎颈。当医生4年多来,他已经遇到不下10多例自杀刎颈的患者,但是像今晚这样严重的刎颈患者张勤修还是第一次碰到。由于刀口很深伤及了颈内静脉,气管被切断,患者的血液大部分已经失去。“快,建立双通道”,“快点准备气管切开包”,“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张勤修一边嘱咐护士,一边迅速施救。手术室里灯火通明,时间过去了5个多小时,张勤修终于进入最后缝合阶段。至7点35分抢救手术才告结束。张勤修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单身宿舍挨家敲门找咖啡,这可是他第一次“品尝”咖啡的味道。8点,张勤修带着满口苦涩的浓浓咖啡余味一溜烟跑到了教室参加研究生英语考试,中午休息1小时后又参加下午的考试。或许是感动了上帝,如此状况下,他居然从60多名考生中以第一名成绩被上海医科大学录取,师从吴琍雯教授,并得到我国当代最杰出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王正敏院士指导。
硕士毕业后的他本可留在上海,然此时他的工作导师任正心教授亲自写信给他,希望他能回去。为了家乡的医学事业,学有所成的他还是回到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并决心尽快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建立起来。经过艰辛努力,2000年下半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四川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中第一个正式成立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在张勤修职业生涯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是无数患者无助的目光。2003年7月,在张勤修调入三六三医院担任耳鼻咽喉科主任时,一天,一名患巨大颈动脉球体瘤、在多家医院求治无果的患者来到了三六三医院。张勤修根据患者情况很快制定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然而,当患者看到张勤修那张年轻的脸时,始终无法信任,最终闷闷不乐地离开了。想到患者那无助的眼神,张勤修心里非常难过,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她解除疾苦。结果两周后,患者及其家属转了一圈仍然返回三六三医院,找到张勤修说:“张医生,我们只有依靠您了。”张勤修感谢患者的信任,为了手术成功,他查阅了国内外能查到的所有资料,亲自设计了颈动脉压迫器,历经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最终成功切除了患者颈部的“定时炸弹”。
除了这些高难度疾病惊心动魄救治场面外,张勤修还遇到了很多令他感动的事情。一次,病房来了一名在工作中被砖头打断下颌骨50多岁的患者。经X线诊断为下颌骨线性骨折,只需进行简单的齿间固定,辅以其他手段让其愈合就可。可患者不干,坚持要张勤修进行手术治疗。张勤修耐住性子反复解释不需要手术处理,患者仍不依不饶,并认为一定是建筑方老板“买通”了张勤修,为了“节约”治疗费张勤修才故意不手术,又招来了很多亲属围攻吵闹。这让张勤修哭笑不得,做手术既可让医院创收,个人又得奖金,我何乐而不为?可没有这个必要啊,医生怎能赚这种昧心钱呢?然无论张勤修怎样解释,患者及家属情绪都非常激动。突然,在混乱中患者竟爬上窗户要往楼下跳。刹那间,张勤修不顾个人安危一把拖住患者,用全身力气硬是把患者安全拽了下来。尽管发生了许多事,张勤修仍处处为患者着想,坚持正确的治疗方案。结果三周后患者完全痊愈出院,避免了一次不必要而创伤又极大的手术。
事实教育了患者和家属,出院时他们一再向张勤修道歉,而张勤修只是微微一笑,这样的“委屈”他已经习惯了。
天道酬勤。2004年9月,年仅36岁张勤修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全国知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刘世喜教授,同时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成为四川省内当时最年轻的耳鼻咽喉科专业正高级专家。他开展的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巨大颅底肿瘤切除术、改良颈动脉球体瘤切除术等填补了四川省内空白,负责的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勤修中西,修成“张五官”
2006年5月,张勤修职业生涯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在时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钟森教授的引荐下,他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担任科副主任。
由一个纯西医专家跨入中医行列,对张勤修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而张勤修骨子里就是个最喜欢挑战的人。面对一大堆古文传统医学书籍,深谙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半路出家的他从调入那一天起,便开始大量研习中医理论并虚心向老专家请教,从《医古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典籍,到《喉科指掌》《重楼玉月》等中医耳鼻喉科学专业知识,他在浩瀚精深的祖国医学大餐中细嚼慢咽,用心体会祖国医学的文化精髓。
中医和西医理论建构不同,哲学思维大相径庭,因而治病的手段和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而张勤修正由于西医理论功底的扎实和深厚,也才能从更高层面认识到西医在某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而这恰恰又是中医最为擅长的。比如,西医最高的治疗就是手术,可张勤修发现临床中总有一些患者手术效果不甚理想,有的甚至根本无法用手术治愈。随着对祖国医学的了解与掌握,张勤修想,这些长期困扰着西医们的问题能不能用中医来解决呢?在同行老专家的指导下,他逐渐学会了中医的基本知识并试着用中医药来治疗患者并不断总结经验。渐渐地,张勤修集国内西医及各流派中医专家所长,勤修古训,博采众长,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咽喉炎、鼾症、声带疾病、鼻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耳聋耳鸣、中耳炎、眩晕以及头颈肿瘤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与疑难疾病积累起丰富的临床经验。
一次,一名老者来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向医护人员打听一个叫“张五官”的大夫。原来,由于过去数年张勤修突出的临床业绩,患者亲切地为他取了个外号“张五官”。正当大家疑惑时,恰巧张勤修来到门诊部,患者一眼就认出了他,大声喊“张五官”。原来,这是张勤修5年前曾成功救治过的一名患者。这名老者患有恶性浆细胞瘤,被时任三六三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的张勤修采用内镜结合柯陆氏手术,不仅完整切除肿瘤,还基本保持了面部五官的完整,使患者非常满意。这次这名患者是又专门找他来复诊的。于是,张勤修已日渐成熟的中西结合的理论和技术派上了用场,他仔细问诊,了解情况后,大胆采用中药治疗以期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防治了肿瘤复发。从此,“张五官”也在成都中医院叫开了,几乎成了张勤修的代名词。
5.12地震发生后,身处救灾一线的张勤修及所有医护人员,经受住了更大的考验。地震发生的当天傍晚,呼啸而至的救护车就一辆接一辆地冲到门诊部大厅,张勤修与所有医护人员绷紧着心弦,紧张有序地接诊着一批又一批患者。一位满身淤泥与鲜血浸湿、身体多处受伤的老妇始终无法被抬下救护车。此时,身为教授、科主任的张勤修一把推开其他人,三步并着两步直接奔向车内救治,由于抢救及时伤者终于转危为安。就是这样,连续72小时,张勤修几乎未能闭上一次眼,一大批伤者得到及时救治。
如今,张勤修已逐渐从一个纯西医专家成长为一名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青年专家。他担任了多个全国性以及四川省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发表了80余篇研究论文,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等在内的各级课题12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7项,专利7项,参编专著与教材12部。2007年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11年8月27日张勤修作为四川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代表,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亲切接见。
每当谈到个人成长,他说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领导、老师与同仁们的心血,除了他的指导老师外,刘远厚、万举修、张忠元、范昕建、钟森、段俊国等等领导与专家在他成长过程中都给予了亲切关怀。他满腔热血地将知遇之恩投入到了工作与学习中去,正如他前不久入选首届“四川省卫生厅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后所写感言中说的:“我深深感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师长的谆谆教诲,离不开组织的悉心关怀,离不开同事的关心和帮助。荣誉只代表过去,我将以此为新起点,把个人成长融入到单位的发展中去,融入到人类健康事业中去。”
勤修仁心的张勤修,此生注定要以仁心医术服务大众,广济苍生!
责任编辑 全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