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精彩始于挑战

2011-12-29 00:00:00华南
中华儿女 2011年21期


  从22年前繁花似锦的盛夏,到如今硕果累累的金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简称“挑战杯”)走过22载,成功举办12届。
  22年来,“挑战杯”竞赛吸引了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投身其中,累计数百万名参赛者的投入,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挑战杯”因此被誉为当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而越发受到瞩目。
  不知多少走出校门的挑战者,对自己的“挑战”经历刻骨铭心,津津乐道,还有很多青年学子在毕业之后若干年,仍旧延续着自己的“挑战”之路。
  当12年前,当20岁的清华大学邱虹云因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而转向创业之路、当2000年“挑战杯”科技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潘秋惠因此选择了深造、留校当老师,继续辅导更多的同学参赛,当清华大学学生刘鹏因为挑战杯获奖而开始关注计算机在市场领域的新应用……很多人的人生因“挑战杯”而被改变。或许正如10月16日,团中央学校部0uU4CDf712CUqfX4rgi/taEVzZicWzu/Lf5Bsyfrn+E=副部长杜汇良在第十二届“挑战杯”终审活动期间接受专访时所说,“挑战杯”是一方舞台、一条路、一扇窗、一个起点,一份希冀,更是一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创新机制体制的系统实践。
  杜汇良在学生时代,也曾参加过挑战杯比赛,最终在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了全国银奖。而今,身为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杜汇良成为这项赛事的最高组织者。与他同此经历的往届获奖者,早已为人熟知,如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邓中翰,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董事长刘庆峰……这些早年间的“挑战杯”最高奖获得者,如今不仅是所在领域技术上的佼佼者,更是备受瞩目的商业领袖。其技术与产品之间的成功转换,无疑使“挑战杯”的分量又重了几分。
  其实,创新与创业是“挑战杯”诞生至今一直讨论的话题,同时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首届“挑战杯”竞赛回顾中,科技成果的转换就是回溯重点:“大学生的科技成果及时地被开发利用是‘挑战杯’竞赛的特色之一。在这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期间,不仅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乡镇企业更是派人千里迢迢地前来洽谈技术转让。通过‘挑战杯’,大学生看到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尊重,看到了他们能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带来实际效益。”1999年创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孕育而生,而今同样蓬勃发展。
  因为这种思路,“挑战杯”逐步成为众人眼中精英PK的赛场。
  因为这种思路,“挑战杯”获奖项目一度被“唯创业论”,似乎只有将作品转化为产品,才更符合创新的意义和获奖的水准。因此到了本届挑战杯终审期间,承办方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挑战学子话挑战”活动互动环节,仍旧有学生问活动嘉宾、往届“挑战杯”获奖者怎样看待纯理论性作品的价值问题。
  ……
  22年光阴似箭,数百件令人称赞、羡慕甚至惊叹的作品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等待解决。
  当然,变革也在不断发生。杜汇良介绍说,今年赛事就提出“两个转变,两个加强”,并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模式:
  第一个转变,是比赛从精英型向兼顾大众型转变。“原来以精英为主,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如果只强调精英,有可能忽视普遍性,这是违背竞赛初衷的。”因此既要保证竞争性、精英型,同时更保证大众参与,更强调参与性、覆盖面。第二个转变,是由赛时集中展示向日常创新创业工作的转变。“创新工作不是只在这几天,展示完了就结束了,希望打造一些日常服务,包括建立官网,促进各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打造4A服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团队以任何方式都可以进行创新和创业工作。”
  与此同时,竞赛也正在增强学术性、权威性。
  针对创新与创业的问题,改革还将继续。而针对大学生创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高校已经推出KAB(创业培训)课程,学分制,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商业规则,有准备地去创业。“我们希望先就业,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再来创业,会更理性,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创新技术、核心产品。”
  相比于最初几届竞赛,近年来获奖学生从创新直接转向创业的比例在减少,获奖者逐渐趋于理性,选择也更加多样。而对于主办方来说,对于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探讨和探索,仍在不断地持续着。或许,明年的挑战杯又与今年有异,或许,未来挑战成为常态,但是不论怎样,人生总是时时面临选择,创新才有出路,而年轻时付出过、激动过、选择过,从容面对过,就会在成长路上留下一笔无以替代的宝贵财富。而本期专题中,我们找寻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往届获奖者,也在颁奖现场采访到了几位新科“挑战杯”特等奖获奖者,在他们的感慨抑或憧憬、回顾抑或眺望中,我们将更近距离地感受到“挑战杯”的魅力,看到这些捧杯走来的青年人身上强烈的能量与力量。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