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广大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因此,让多媒体走进课堂,与语文学科整合,激活文本、激活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巧借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探索科学知识、锻炼各种能力的积极的意识倾向。我抓住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过去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变为声音、图像、动画等相融合的动态教材,为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刺激,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发现许多学生不知道海底有些什么、伸缩爬行是怎样爬行、海底植物是什么样子。于是,我就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动画,以多媒体展示海底的各种声音、各种动物活动的场景以及各色各样的植物,让学生随着潜水员潜入海底,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欣赏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通过观看、视听,学生对海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巧借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利用某些课文意犹未尽的语言材料,提出疑问,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想象空间。
如学习《火烧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火烧云的资料,整体感知;然后,学生阅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了解到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及变化,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火烧云地变化,此时课件的作用好似投入学生想象长河中的石块,激起了阵阵涟漪,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讨论。还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由于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避免了“一两个优生占领课堂”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巧借多媒体,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如为学习《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在上课前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询:①介绍泰山著名景点的文字和图片资料;②中国EhJyHgGLn8NV0rmmxJTG1A==传统文化中关于“泰山”的人文故事;③有关于游泰山的游记;④作者李健吾的有关简介。这样,学生跳出了课本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信息视野,为课堂上的教与学储备了丰富的材料,课堂学习水到渠成。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出去,也可即时得到别人的指导和帮助。如教完《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想知道课文中表现的亲人之问的似海深情对学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就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假如今天是父亲节,你将怎样表达你的感情?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思想,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于是,我让学生给父亲发电子邮件,交流感情。学生课后纷纷上网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渐渐的,学生也开始与我进行网上学习与交流了,可见他们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和形式。
巧借多媒体,渗透德育功能
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要根据课前挖掘的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理想情境中,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体验与感悟,使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真实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视频片段,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悲哀肃穆的情境中。而后,我又借多媒体播放的哀乐,满怀深情地朗诵了全文,此时,学生已眼眶湿润。最后,我又打开由纪念周总理的歌曲、诗文等组成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深情诵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激荡。在课件的渲染下,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情境的创设下,学生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也喷薄而出。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活动中学会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使语文课流光溢彩,充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