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信息”之台 唱“整合”之戏

2011-12-29 00:00:00马震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5期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笔者在本文中将试图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舞台,唱出一台整合的好戏。
  
  优越的“舞台”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可看、可听、可操作的学习环境,它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呈现形式多样,能刺激多种感官,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获得信息多。如《法拉第电磁感应》一课,传统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手把手地教,一堂课下来,学会的学生寥寥无几,因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是电线的穿插、缠绕,学生往往看得眼花缭乱。而利用课件把整个制作过程利用3D动画演示出来,学生通过多次观察,眼、手、脑并用,效果非常好。
  
  2.具有交互性,能实时控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参与。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学校只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教学中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以学为主”的小型网站或构建资源库,针对不同情况,如克服重点难点、提供资源、创设情境等设置相关链接或热键,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各种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剧本”的编写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怎么演出我们的“剧目”呢?所谓的“剧目”其实就是教与学,要想把“剧目”演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剧情”引人的“剧本”,也就是教学设计。
  首先,教学设计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同时,准确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难为易,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教师教学设计的编排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比如,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易于查询和检索,给学习者构建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意义建构和创新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可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仅可以在班级内yscunrFD+DznHhCho3UTfi0seDUBrBbmqoVKk7ceiy8=自由地进行组合和讨论,而且可以与网络上的其他学习者协作交流,促进了他们由个别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一些既具有研究价值、又适合研究的问题,以计算机多媒体作品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收集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促进了学生由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再有,就是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难度有效地调整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明显。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展示课,教师利用局域网发布ASP网站,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在线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即时分析。再如,在教学《莫高窟》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在网络展示区的仿写习作后,通过评价功能把自己的读后感、意见和建议及时发布,习作的作者再浏览这些信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作文的质量。通过网络平台的评价与反馈突破了传统的一对一的评价交流方式,使得学生在接受评价信息方面更加多元、立体。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所谓的“导演”就是学科教师。相对于“灌输式”的“教书匠”而言,“导演”的角色更有内涵,更有诗意。这在教育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在进步的过程中,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了教学中的“导”字,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指导、引导、诱导学生夯实双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观摩并总结了一些常用的教学策略,供大家探讨。
  
  1.问题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时,设计为“我眼中的楼阁”和“我心中的楼阁”两个问题板块,用两组多媒体动画演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模拟真实情境设计。一些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如创建模拟法庭等。
  
  3.协作情境设计。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如BBS、电子邮件、ICQ等,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对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常用的协作式教学情境有竞争式、协同式、伙伴式和角色扮演等不同形式。
  
  4.创作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提供工具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自己的作品或亲自动手模拟实验操作的情境。例如,为学生提供IE浏览器、Word等软件和工具,创设网上作文创作环境;提供几何画板等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创作诸如“三角形函数图像性质”等应用小程序。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们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