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有终端超越无极限

2011-12-29 00:00:00蒋玲李培培张杭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5期


  2010年7月,再次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我们的心中有几分忐忑,但更多的是激情。2009年10月,我们曾在苏州参加过网络教研团队的比赛,并获得二等奖。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一赛事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因此,一得到今年的参赛通知,我们就全力以赴,准备比赛。有去年的参赛经历和今年的精心准备,在比赛现场我们更加沉着、冷静。
  
   教学设计片段对比展示
  
  比赛选题《我的母亲》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深情地回忆了有关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再现了母亲温柔、勤劳、善良的个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同时,也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人物身上多角度多侧面地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由于团队三人各自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的不同和对文本解读的差异,在进行团队协作完成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三人独立的教学设计中对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导入,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问题的设计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没有被网络上浩瀚的教学资源所迷惑,团队三人在多次深读文本、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和争鸣。经过反复的集体研讨,在相互合作、彼此地碰撞中,智慧的火花不断产生,设计亮点纷纷呈现。从而完成完全属于我们团队原创的初始教学设计。
  满意的教学设计总是在听取他人意见和汲取他人经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得来的。我们抱着学习进取的心态,不拒绝、不盲从,认真研读分析第10团队对我们的客观评价和中肯意见,汲取其精华,同时也从我们点评的02团队教学设计中得到启发。在“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比赛环节,我们再次共同反思,对初始设计进行精雕细琢,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份满意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同伴互助式的教学设计和辅助课件。
  把团队的最终设计和三人的独立设计、团队的初始设计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它在下面三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原始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点难点】
  重点: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难点:体会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张杭美】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蒋玲】我发现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有很大的精力用在对母爱理解的延伸上,这也是我们此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可是在教学重难点中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把这个点提炼出来。
  【张杭美】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而且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后继学习。
  【李培培】对!因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提出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去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否则教学目标就是个空架子,根本无法实现。
  在团队的智慧碰撞中,我们再三的讨论之后,确定出最后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最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网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理解作者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社会、热爱新生活!并把这种小爱转化为一种对旁人、对社会的大爱。
  【教学重点】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教学难点】对母爱理解的延伸。
  【教学策略】让学生走进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寻找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采用拍照、制作PPT、表演小品或创作诗文的方式收集素材,通过网上论坛相互交流自己的真实情感。
  新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转变了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流。转变学习方式,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行途径。
  
  2.教学思路
  原始设计
  破疑解难合作研讨:
  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赏析交流: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精读赏析展示自我:
  学生活动:精心设计朗读,进行朗读展示,并用批注做个性化赏析。
  教师活动:从电子白板中调出学生喜欢的句段,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
  在小组互评中,10团队对我们这两个环节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两个步骤的要求重复了,希望理清设计思路”。在对文本的再次研讨和认真思考后,我们认为这一建议十分合理,于是决定将这一教学环节内容进行调整。
  【张杭美】10团队的朋友的确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这两个环节都在强调语言的赏析,学生必定会觉得重复枯燥,况且以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赏析,很多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
  【李培培】但是作为一堂语文课来说,语言的赏析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在一些课堂里,语言的赏析被淡化了,使语文课变了味。
  【蒋玲】是的。但是我们这两个环节确实有重复的地方,有没有什么方法既能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赏析语言?
  【李培培】很多初中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孩子,上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其实,可以用到我们的班级博客这个平台,先让教师与学生在上面充分交流,交流之后,学生的情感自然会受到感染,然后进行朗读训练。我想这个方式应该可以。
  【蒋玲】这个意见真是太好了!语文的学习不能丢掉对文字的感悟,新课标也指出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合理的赏读练习,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因此,我们迅速找到灵感,将以上两个环节融为一体,取名为“精读品味”。设计在这一环节中,既有全体学生对课本语言的品析,也有朗读练习。这样的修改使整个教学设计的思路顿时明朗起来,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最终设计
  
  围绕四个片段展开讨论,开展活动。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
  找到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句段进行朗读展示,并用批注法在班级的“读语说文”Blog上面做个性化赏析,大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3.课件设计
  【李培培】课件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则好的课件设计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原来的课件设计由于时间问题比较粗糙,第10团队给我们提出“在课件上再着力修改一下,概括出到位的重难点精要,呈现出靓丽的视觉感受”的建议,值得我们考虑。
  【蒋玲】首先从我们选取的模板入手吧!我们现在这个模板比较单一,而且不能突出亲情的主题,里面的艺术字和一些文字的格式也需要调整。
  【张杭美】要注意多媒体课件不要弄成是“教材搬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头到尾完全由多媒体教学主导,教师难以发挥作用,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课件演示的内容牵着鼻子走。看似课堂活跃,实则学生成了被随意填塞知识的容器。这与过去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教学模式没有什么区别。
  最后,我们把本课时的重难点都清晰地融汇在课件设计中,完善后的课件尽可能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作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同时还对初始设计的细节进行了修改润饰(如下图)。
  
  
  参赛感悟
  
  【张杭美】网络为教研插上了双翼,让教研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你我在这片广阔的天空自由飞翔。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语文这块充满生机的天地里,呼吸网络的自由空气,翱翔、超越、成长。随着网上博客点击率的增加,有点评、有建议,处处表现出教师们对网络教研的关注和支持,一份兴趣开始了我对网络教研的追寻,一份执着继续了我对网络教研的认识,一份激情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的教学工作、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它是我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平台。我认为,既然我们有了这个共同交流的平台,那我们就要善于积累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点滴问题,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分享。希望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来,投入到网络教研中来,一起感受自由飞翔的喜悦。
  【李培培】网络,真的很神奇!网络研讨,为传统的教研模式加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网络教研,是一个有效的互动平台,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教研资源,还为教师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里,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互不相识的专家、教师、网友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不断进行着思想的碰撞。网络教研见证着每一位教师的勤奋、努力、收获以及成长!
  【蒋玲】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助是现代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养。现代的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做到乐于合作;要不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不断提升参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做到善于合作。团队成员合作意识增强,合作方法恰当,专业成长之路一定会充满阳光。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方式,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认可,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资源丰富,互动性强。培养了教师互助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能力和课程整合水平,推动了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成熟。
  网络教研,我会在这里放慢忙碌的脚步,让心情来个深呼吸,和同行一起交流、学习;我会好好珍惜、爱护、直到永远……让我们一起和网络教研共成长、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