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听课方法谈

2011-12-29 00:00:00姚武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5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课逐渐摆脱了枯燥的技术训练课堂模式,整个课堂气氛因任务驱动、发现式学习、合作研究学习等理念的实施而为之一振。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课涌现出一大批“好看”的优秀课,让听课的教师“眼花缭乱”。近期,笔者和同行们一起听了一些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优课和展示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参加听课的教师对于听课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听课教师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即没有去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不知道要怎么样去听,导致不能够深入地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环节进行评议,在评课时无话可说。②对新课标下听课的内涵不甚理解,往往是走马观花,导致听课非但没有成为教师成长的捷径,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的听课对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如何去听,听些什么呢?笔者就此提出了自身的感悟体会和措施。
  
  听课的准备
  
  教师要提高听课的效率,必须加强听课的准备。
  
  1.带点理论去听课
  新课程的深化把信息技术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每日忙于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师再次面临新课改理论的挑战。就笔者身边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他们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匮乏令笔者难以置信。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电脑书”的生活。掌握“新”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师却往往最缺乏新课改理论知识,这也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听课的一大障碍。
  在无锡市信息技术展示课活动中,笔者听了一节《初识PowerPoint2000》。听完这节课,听课教师都觉得好,但大多数的评价无非是理念新、教学气氛活跃、网络资源运用得当等。当时,无锡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乔春源老师就这堂课从理论层次上进行了一番点评,对包括笔者在内的听课教师触动很大。笔者在活动后,对该课理论层次评价概括如下。
  在课中教师通过PPT制作生动的自我介绍,引入了“多媒体”的概念,同时树立起教师的“首轮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亲和效应”——消除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陌生感;较好地运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PD)理论,引导学生从已学的Word知识向“跳一跳,够得着”的PPT知识迁移;利用心理学中的“烛盒效应”,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word与Power Point之间的异同点;采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方式,从小游戏着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利用“抛锚式”教学,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
  经过这次的听课以及反思,笔者在后面几节听课中,都带着理论去听,感觉收获颇丰。一是有了理论支撑,听课时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思路一目了然,听课者也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整堂课;二是在评价时,通过结合理论能够较准确到位地对课的具体过程进行评价。在这里提理论,并不是为了追求把听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套上理论,而是通过理论准备来把握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共性的东西。这对听课后信息技术教师的反思以及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带着自己的构思去听课
  对于听课者来说,带着自己的构思去听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其他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学科相比,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再加工空间。每名执教者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知识呈现顺序都不尽相同。所以,当听课者带着自己的构思去听课时,通过对自己的课堂预设与执教者实际的教学效果作对比,思维很容易创新,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的现象。当然,带着构思去听课,是建立在听课者对教材、教学大纲熟悉的基础上的。听课者只有掌握教学大纲才能有准确的教学预设构思,才能看出执教者教学目的的完成情况,才能通过听课真正有效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该如何听课
  
  1.听课者要明了自己的听课目的
  听课本身就不是一种“单一任务”活动,每次听课都可能使听课者有多方面的收获。而不同的听课目的就决定了不同的听课方法。简单来说,听课可以分为检查型听课、评比型听课、观摩型听课和研究型听课四种类型。作为普通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平时接触更多的是后两种。观摩型听课是为了总结、推广、交流及学习教学方法和经验等而进行的听课活动。听课者要认真、仔细地记录有特色、有创新的地方,要与自己的课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研究型听课是为了研究、探讨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或了解教学改革实验进展情况而进行的听课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越来越精彩纷呈,尤其是一些“主题活动式”教学很容易让听课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听课过程中,听课者要有明确的目的,用正确的指导思想落实听课过程。听课者要明确研讨什么问题、为什么将这一问题作为研讨的内容、有关这一问题在当前理论和实践上的进展状况如何等。听课者要选择或设计好调研材料和调研工具,如调查表格、评价等级量化表、录音录像设备等,要掌握调查或记录的原则和标准。
  
  2.听课是分工合作的过程
  如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意识到,听课不再是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的事,通过团队听课交流研讨,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团队中,教师通过合作分工,明确各自听课的侧重点,更有针对性地听课。
  笔者近两年来组织无锡市北塘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团队分工合作听课实践研究,并设计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观察表(教师观察表),如图1。
  
  例如,在听《数据处理与统计》一课时,教师团队按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准备与态度、课堂教学的注意中心、课堂教学的组织分成4个小组来实施有侧重点的听课。以下是各小组的听课记录。
  关注目标:信息技术教学中各个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创设圣诞购物统计情境来开展教学。教师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达成教学目标,是非常好的一个做法。但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学习也是可以分层次的,一些知识点是要全体学生掌握的,部分内容只应对某些“吃不饱”的学生作要求。
  教学态度:能联系实际生活布置教学任务,设计了一张“商场圣诞销售信息表”,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馈表、评价表的运用也比较贴近实际教学情况,教案、教材等各方面做足了准备,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注意中心:善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一个活动任务,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同时,获取了知识,有尝试、有发现,课堂讨论气氛浓厚。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要善于教学调控。听课中,教师讲到求和(圣诞贺卡的销量统计)题时,有一个学生上台演示没用常规思路答题,直接抄了状态栏的求和值,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评价实施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交流发挥了主导作用。生生交流如果也能调动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通过这样的分工,信息技术教师听课不再是走马观花,而变得更有针对性,从而听课活动更有效率,同时也为进一步交流、讨论、评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切实作好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反映了听课者的综合素养能力。信息技术课堂听课记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听、记要分清主次。听课应该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和思考上,当然记录不是随便地去记,但不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记录上。②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对内容要选择,文字要精练。一般要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根据听课的类型,有些记录应该全面一些,有些记录则要突出某一个方面。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可以简明扼要地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地记录,对一些问题的见解或思考也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以免遗忘。
  图2是笔者在信息技术听课中的一些做法,如列出被观察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教学机智或列出执教者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并写出理由。
  记录表会引导听课者关注教学流程、学生反馈以及执教者的教学创新点和特色,从而使听课活动更有效率。
  在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对听课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透过“好看”的外表把握课堂教学本质。听课者只有认真学习教学理论、明确听课目的、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听课的要领,才能够真正通过听课活动促进教学相长以及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怎样听评课[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3.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周勇,赵宪宇,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