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发展与日益变革,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课程价值等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从软件到技术,从方法到过程,从任务到主题,从活动到课堂,从算法到哲学……信息技术应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技术与操作之问有何关联呢?信息素养能不能被培养?这些问题一直被关注、探索和质疑。今天,我们不从课程定位去找寻原因,只从课程秩序形成与自然应用需求的视角,观察、分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探讨需要建立的课程秩序与自然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消除秩序制约、提高自然应用。那么,什么是秩序与自然呢?秩序是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这里借指种种试图建立的体系、规则、模式、策略等形式化结构;自然既用作名词,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词,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这里借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真实的、动态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
当秩序成为一种渴求即形而上,要改良
探讨课堂教学的外延,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内容、形式的必要性、包容性和可行性。这方面,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研究目标的理念研究与实践探索都不少,不必重复。现在只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试图建立各种体系、模式、概念、格式?从基础教育需求来说,是认知规律需要。从教育行为来说,就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试图建立一种秩序,即认知与应用的体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等。这其中的风险何在呢?
以下将从“目标”秩序导致“三维目标”外延模糊,来分析秩序的形式化风险。
新课程最大变化之一,是“三维目标”的确立。这是最根源的一种秩序建立企图。
知识与技能暂且不说,尽管它仍然面临着无法被区分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技能的困扰,但它毕竟是教学的内容主体,在每一节课中是无法被忽视的。
可是,“过程与方法”就混乱了,这可不能怪一线教师的理解能力,因为各种官方文本对此界定得非常模糊。以至于各科通用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包括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被贴标了。试想其他学科也可以写的,自然不可能是本学科的核心目标。于是,“过程与方法”的课堂外延没有被明确,已成摆设。
目前,如果谁要破除三维目标,那就是要另建一个秩序。以新目标秩序打破旧目标秩序,这显然是在制造另一种风险,并且这需要官方认可。因此,必要的改良是实际的做法。下面,仅以一个实例来进行“秩序改良”启示。
一般课堂教学目标如下。
课题:《认识文件及其类型》。
知识与技能示:了解文件名组成,掌握文本、图像、视频文件类型,体验不同类型文件的信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观察、探究的方式了解文件的存储格式,体会文件类型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不同信息类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问题:各目标描述不确定,造成外延模糊;过程、方法太宽泛,缺乏课题针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跟课题联系不密切。
改良后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文件名组成,掌握文本、图像、视频等文件类型的标记;体验不同类型信息的特点,提高对不同媒体形式信息的应用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利用自己或同学成长过程中的照片、视频、笔记等信息资源,在浏览、观看、阅读中体验不同媒体类型的信息特点;通过讨论、观察、探究的方式了解文件的存储格式与打开软件的关系,体会文件类型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不同信息类型的认知兴趣,培养学生采用不同信息来分析事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相互之间资源共享的观念。
以上对教学目标的改良,还仅限于“秩序改良”,即没有脱离既定的三维秩序。即使增“一维”主题活动的目标,如“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观察成长变化,对健康成长提高认识”,以求成为“四维目标”,这仍是在改良,而不是“革命性地建立新秩序”。我们刚才对已有秩序的创造性改良,即让秩序更合理,这是应对现有秩序的一种主动适应,而不是形而上地走向虚无。
用自然厘清应用需求即形而下,应充实
我们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即增加、修改、优化教学内容,这也是在拓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外延。例如,升级软件版本,增加动漫模块。但这都不是“自然”的充实,仍是以“建立秩序”来规范课堂教学。用自然充实课堂教学,就是要厘清应用需求、落实技术应用。要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上进行外延的自然补充、自由发挥。它不需要建立完整的秩序,而是需要点滴的应用滋润。
下面对教学内容的外延进行自然化处理。
内容:word中的图片编辑。
例1:插入图片,以图片来进行说明、衬托、互补文字描述为应用需求。例如,一篇游记作品需要通过照片还原景色、渲染情绪;又如,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需要照片或绘图来直观描述事物或论证观点等。如此,对图片插入就增加了信息应用需求,拓宽了图片应用需求的外延。
例2:图片的亮度、对比度处理,即以图片的明暗、对比效果来实现应用需求。例如,傍晚的时候拍的照片曝光不足,需要调整亮度。对亮度,学生是容易明白的,但是到了对比度却非常困惑。可以在对照片的处理中强调:在调整亮度时,处理效果偏白,紧跟着需要提高对比度。在自然问题中应用需求于是更明确,对技术更易把握。在讲解这种现象时,我用过这样的说法:“有些男孩子没有美容技术还臭美呢,只往脸上搓粉、擦油提高亮度,像白纸。怎么办呢?还是加点腮红、口红、睫毛膏,让红的更红、白的更白、黑的更黑,提高对比度才行!”如此,强化对问题的应对技能,把课堂教学延伸到问题分析、技术选择与配合,适当提高技术的应用需求。
以上对内容的充实,看似没有脱离“主题分析”、“需求分析”,但是不一样,即它“动态呈现”的特点表明:需求在应用进程中被延伸,即它是一种形而下、具体、现实的应用需求,是一种对新问题、新发现的应对。这种拓展并没有增加内容,技术内涵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提升其形而下的有效外延。
秩序与自然和谐即辨证统一,求相随
不论解决秩序的形而上,还是充实自然的形而下;不论是针对教学内容,还是针对教学方法与策略,都要辨证统一、和谐相随。
例如,在进行分组教学策略运用过程中,我针对学生活动中的“应付”现象,进行了如下分组的更改。
形式:利用质疑小组打破秩序,充实自然。
任务:对其他小组的成果、结论、作品提问、质疑。
规则:其他小组展示、汇报后,质疑小组由组长集中发言、个人自由质疑。提倡对问题提出建议。对方可答疑、辩论。
活动实例:
课题:《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小组×:汇报小组讨论成果——“信息技术的分类”。
质疑小组:另一个小组的研究内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史,提到信息技术从古代就有。你的信息技术分类怎么不包括文字、语言这些传统的技术,只罗列现代信息技术呢?
小组×:这些大家都知道了。
质疑小组知道了就不包括吗?计算机技术我们早知道了。
小组×:我们是在强调信息技术社会的新内涵,体现信息时代的新优势。
小组y:汇报讨论成果“信息技术的影响”。
质疑小组你刚才说了一大堆问题,都离我们太远。你遇到过吗?给个现实点的吧!
小组y:我表哥就让手机短信骗了,说他中奖了,给人家寄了一千多块钱。
质疑小组: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与信息犯罪有什么区别啊?怎么听上去差不多呢?
小组y:信息泛滥像下雨下得太多,内容不一定孬,淹没我们就坏了,如广告信息;污染是水质不行了,如假信息、淫秽信息;犯罪是故意在水里下毒,诈骗信息就是。
质疑小组:犯罪不犯罪是法律问题,信息犯罪需要怎么界定呢?
小组y:我们说的是已经界定了的信息犯罪现象(另一人说,就是已经审判过的!另一人说,比较比较,总不能说“嫌疑信息犯罪”吧)。
质疑小组:叫疑似信息犯罪怎么样?嫌疑信息犯罪也行吧。
小组学习过程的旧秩序会让学生“死气沉沉地应付”,新的游戏规则试图建立一种新秩序,让自然需求发生得更随机、突发、实效、具体,秩序与自然才能更和谐。
总之,不论建立在怎样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上的教学新形式、新规则、新体系,都是在试图建立新的教学秩序,不论“秩序改良”还是“秩序革命”,要实现这些秩序的有效运动,一定不能教条,而要符合自然地针对应用需求,秩序才能起到统领、指导、体系化等综合作用。否则,自然如果过多地被秩序束缚,课程很容易窒息。
参考文献:
[1]宋炳延,我读海格尔《技术的追问》[J].哲学堂(第三辑),2006(12):20-29.
[2]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杭州:中信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