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教学中,可以适时“三用”网络。
● 课前的网络运用
1.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课前准备
备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搜索与所授课相关的资料,通过浏览、选择、组编等方法,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特征,设计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同时,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可以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教师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预习,利用网络搜索相关内容,并将资料整理成一份预习作业。这样,学生在课前对“大气压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比仅是上课听教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 课上的网络运用
BBS、在线聊天等技术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平等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利用网络,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点。这种方式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如在讲授《摩擦力》时,播放视频《雪地事故》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利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共同评议,其他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并展示自己的最新创作成果。通过相互评论、相互观摩,既听取别人的修改意见,开拓思维空间,又能知不足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在参与,人人都能获得成功,个人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上进心得到升华,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中,各小组使用数据采集仪、力传感器等实验仪器获得数据,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再将数据分析图像发送到教师机,由教师投影给全班学生看,能非常直观地看到每小组的实验结果。课后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 课后的网络运用
以往,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通过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进行。现在,则可以利用网络课后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并进行个性化辅导。例如,开设学科公共邮箱,使学生能随时把作业发给教师;建立班级学科QQ群,欢迎学生随时提问;在班级学科博客中开设讨论区,就课上的一些重点内容展开讨论。
如在讲授《燃烧与灭火》时,我让学生课后上网搜索“灭火器的类型和使用方法”及“火灾自救”的视频等;在讲授《水的利用和保护》时,要求学生课后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建议,并将调查报告发到班级“科学”博客上,让同学们共享,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三用”,为教学开创了新天地,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或者与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的建构,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创造了条件。作为教师,我们还应继续挖掘网络的潜能,让它在学生发展、教育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