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011-12-29 00:00:00蒋晓年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9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以语文教学为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从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课件,创设一个易于激发学生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形式。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器”,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2.丰富教学内容
  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例如,我在授完《桥之美》一文后,指导学生对照课文描写出的桥之美及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搜集有关桥的资料、图片或实地考察并进行作文,我用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有名的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名称的由来、桥的发展历史等图片或文字介绍,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学生对桥的历史发展、建筑艺术、文化气息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一改以前写作文时一筹莫展的情景。
  3.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提供了又一种方法。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将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效果表现出来。例如,当我讲到《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运用影音图片资料来辅助学生了解碣石山壮景,结合波澜壮阔的景色,进一步来理解曹操像大海一样吞吐日月、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从而使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借助教学课件,可以将枯燥的纯文本学习转化到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来,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 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朗读训练无非是教师范读和学生练习两种途径,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课件或磁带等辅助资料,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矫正处理。还可采用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在多次评议与比较中提高朗读水平。实践证明,这是能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因特网、电视广播、电子报刊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还应相机地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诗句等,而部分内容又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朱自清的《背影》、《绿》、《荷塘月色》等文章,以便学生加深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网站,要求他们在网站中阅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习作,并作读书笔记。
  3.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应用信息技术获取有效网络信息的方法。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为此,在课堂上就要创造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这也是学生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与灵活性,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声音、图像和网络等多种表现形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传统意义上“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并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