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

2011-12-29 00:00:00周群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而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思想品德课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使不少思想品德教师无所适从。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好课好比一本趣味盎然的好书,开篇就该引起读者的兴趣。课上,巧妙成功的开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并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教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我用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导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这首歌的歌词内容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这首歌的歌词内容说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接着设疑:“你们想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什么时候,怎样诞生的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如,教学《抗日烽火》一课时,我播放歌曲《大刀进行曲》的视频,雄壮的乐曲和惊心动魂的战斗场面一下子感染了学生,他们纷纷以手为刀跟着音乐的旋律舞动着,仿佛也在浴血奋战,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这极大地节省了课堂讲授时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帮助学生发现自然规律,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
  如教学《被掠走的中国国宝》一课时,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圆明园了解不多,我把圆明园3D复合图和浩劫后的残图制作成课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座世界闻名的博物馆、艺术馆,被西方人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会变成这样呢?”接着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并要求认真听解说词;最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英法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又如教学《破碎的山河》一课时,学生对当时国土如何破碎没有印象,我把书中的时局图制作成课件并指导学生观察,这样学生马上清楚地看到当时我国山河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情景。
  巧妙运用,培养创造力
  多媒体技术在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学习方面也提供了一个可控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人机交互、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信息传递反馈环境,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界面。
  如教学《交通安全》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一些交通安全事故图片,说说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教师运用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行以下的学习活动:边看电脑动画片边思考事故发生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来,向全班汇报;再说说自己看到过的交通事故,讲给同学们听听,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最后再让学生看着课件读读有关的交通规则,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交通规则之重要,从而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总结延伸,回味无穷
  总结延伸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总是草草收场。我认为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总结延伸可以起到课虽尽、情未尽、意更浓的作用。
  如教学《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课时,由于《长征》这首诗在语文课中学生已学过了,这首诗也概括了整个长征的过程,我就用播放《长征》这首歌让学生齐唱,结束了这一课。虽然下课了,但学生还是舍不得离开多媒体教室,嘴里不停地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又如在学完《林则徐与虎门销烟》这一课后,我要求学生上网点击http://lzx.chinaspirit.net.cn这个网址,去观看《林则徐》电影,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全过程。
  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只有把握好多媒体技术使用的时机和技巧,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