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网络搜索”功能,给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对于音乐欣赏的兴趣,拓宽了孩子们的音乐视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兴趣
以京剧欣赏课为例,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京剧是一种离大众生活比较遥远的艺术,对孩子更是如此,如果不能通过恰当的方法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有效参与,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了。2008年我在市京剧欣赏观摩活动中,执教了《报灯名》一课。《报灯名》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京剧欣赏试点教学内容,初听这内容,我感到“灯官儿”这一形象离孩子的生活是多么遥远呀!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呢?通过“网络搜索”与反复欣赏、体验,我发现其实由京剧艺术家们表演的“灯官儿”形象非常滑稽可爱,只要让孩子们有了直观的感受,他们就会发现其实京剧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于是我确定课的一开始播放一段视频,请孩子们欣赏由京剧表演艺术家们表演的原汁原味的京剧片段《报灯名》,由于视频播放的表演布景丰富、场景热闹,动作滑稽夸张,念白功夫炉火纯青,孩子们欣赏了之后群情雀跃、欢笑不已。接下来老师提出大家想不想也来学一学这段京剧选段《报灯名》,孩子们兴趣盎然、倾情投入,观摩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充实了教学内容
“网络搜索”以其巨大的信息资源含量让我们只要消耗最短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让音乐欣赏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甚至有时我们面对搜索出来的大量资源不得不做艰难的取舍,以应对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比如教学《紫竹调》时,我很轻松地利用百度搜索功能搜到了人声演唱的《紫竹调》,还搜到了琵琶、二胡、高胡等各种乐器演奏的《紫竹调》,以及大型民族乐队演奏的器乐合奏《紫竹调》等等,通过剪辑组合起来让孩子们听赏、辨析,感悟江南小曲《紫竹调》的温婉细腻、含蓄优美。
又如在欣赏《梁祝》时,我通过“网络搜索”,先让孩子们欣赏了越剧表演片段《梁祝》,在了解《梁祝》的人物、大体故事情节之后,我又通过“网络搜索”为孩子们准备了小提琴版、钢琴版、二胡版、人声演唱版、乐队协奏版等多种形式的《梁祝》,让孩子们欣赏各种形式的《梁祝》,从而把它的主旋律深深地刻在脑海中,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爱上这个经典名作。
拓宽了学生视野
“网络搜索”可以最大程度地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使音乐教学“起于音乐,而不止于音乐”,最终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水平。
例如执教《走进新疆》一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新疆音乐那特有的韵味,可以通过搜集新疆风景、建筑、马奶子葡萄,以及新疆人民的风俗习惯、穿戴打扮等等视频加以整合,在课堂上伴随着新疆民歌的播放展示出来。以便于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新疆的音乐和民歌那些鲜明的特色,知道这一切都是源于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而产生的。当然,音乐课堂必须围绕“音乐”这一主题而进行,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让新疆音乐在孩子的心中走得更加深远,比如我们搜索各种新疆乐器的图片和它们演奏时发出的声音,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再加上我们汉族的各种乐器,让孩子们听辨哪些是新疆的乐器,进一步深入到哪种声音是由什么乐器发出来的。
再如,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我同样运用“网络搜索”的方法搜索了大量的傣族风情的图片,使孩子们对傣族的音乐文化背景有了充分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我还运用“网络搜索”搜集了大量吹奏葫芦丝、巴乌等竹类乐器的视频,使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了傣族的风土人情,拓宽了孩子们的音乐视野。
综上所述,“网络搜索”功能给我们上好音乐欣赏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在我们运用“网络搜索”将资源引入音乐欣赏课堂之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关注各种屏幕资源。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来自孩子的信息反馈,以音乐学习为我们的课堂本色,在欣赏“网络搜索”给人们带来的丰盛的艺术大餐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感受、体验,和孩子们一起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创造音响,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氛围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