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上也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将其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起来,发挥其辅助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已经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奋和期待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运用多媒体技术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够创设声像并茂的教学环境,把声音、图像合成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出积极的求知欲望。
在教授“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内容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来欣赏一段“说唱脸谱”的视频录像。随着优美的京剧音乐响起,依次呈现出来的一张张色彩绚丽、造型各异的脸谱马上吸引住了学生。当我问及“这些脸谱有何共同的特点”的时候,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出答案:“是对称的。”或许,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也能得到这样的答案,但是从创设教学情境而引发的学习热情的角度来说,却是不能相比的。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自主设计创新”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起初,我还对此顾虑颇多,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设计之中。
“老师,我设计的这个‘熊猫脸’是不是很对称啊?”
“老师,你看我的这个‘外星人’设计如何?”
“老师,他的‘未来的家’的设计明显有问题,左右两边的角度都不一样大。”
……
小小的电脑屏幕,就是学生学习、展示的舞台,只有他们兴趣盎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适时调节,激活课堂气氛
数学逻辑性强,思维严密,因此数学的思考过程是一个严肃的过程,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却并不能一直如此,因为这样会使学生深陷于痛苦的思考和枯燥的计算之中,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适时调节,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恰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
在教授“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节内容时,根据现在初中学生喜欢汽车,特别是喜欢名车的心理,我将“练习巩固”环节改成“我来挑”的学生活动。投影出示如下六张汽车徽标,每张徽标,我都设置一个超链接,点击后就呈现对应的题目。
学生见有如此多的汽车徽标供自己选择,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我选择奔驰,我最喜欢奔驰汽车了,大气庄重。”
“我选择宝马,外形漂亮,长大后我要开宝马。”
“我选择奇瑞,我相信纯国产汽车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汽车!”
……
学生的兴奋表情和各自的选择理由,如同一股清泉,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清新和活力。鼠标轻轻点击,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达到了练习反馈、巩固理解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转换方式,激励探究斗志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地发挥引导、激励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思考分析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教师可在言语、表情、行为上进行激励,而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激励作用则更为显著。
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这一节的内容教学中,我利用Flash软件设计制作了正多边形的拼图游戏,提供给学生的图形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和正八边形。导入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设计施工员,只能用其中一种正多边形来密铺地面,试试看是不是这里所有的正多边形都可以实现?随即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一边讨论,一边用鼠标拖动计算机画面上的正多边形来进行拼图操作,即使是平日不太主动的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动手、讨论。各个组最后都得到了答案: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实现密铺。
此时,音箱内掌声响起,屏幕上出现“恭喜你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施工员”的字样,并伴有一个笑脸图案。
“啊?我们才是合格的施工员啊!”学生看来很不服气。
“想成为优秀施工员吗?”我问。
“想!”回答异常响亮。
学生探究的斗志被我激发了出来,趁热打铁,我随即出示了第二个问题: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正多边形来密铺地面吗?你能找到它们的规律吗?
待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屏幕上又出现了“恭喜你成为一名优秀的施工员”的字样,并伴有两个笑脸,随即音箱内出现了的热烈欢呼声。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好强、不服输是他们的天性,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方式将其激发出来,你会发现他们的表现是那么的精彩!
上述笔者所谈多媒体技术的激发、激活、激励功能是其辅助功能的一些表现样态,事实表明这些辅助功能确实为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增加了活力,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提高。随着人们对多媒体技术认知的增加和实践研究深入,更多、更好的辅助功能将被研发出来,并为教学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