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先进性进入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它能最大限度地、生动形象地展现抽象难懂的物理问题。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结论、得出某些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够使学生“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处理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演示实验,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从这些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物理新课程的目标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精神。而物理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结论、得出某些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够使学生“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然而,在物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实验仪器和实验环境的限制,有些实验的效果很差,学生很难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这些实验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必须正确认识的是:模拟的实验应是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决不能任何实验都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演示实验,弥补了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和实验现象的不明显,从而提高了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展现抽象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中涉及较多抽象的概念,如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电流的形成、平抛运动等。常规的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片、模型等静态教具,缺乏准确的感性效果。而信息技术不仅可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色彩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例如讲分子动理论知识中的扩散现象,通过学生观察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再观察信息技术模拟的分子运动、彼此进入对方来直观展现抽象的知识,充分地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扩散现象。再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由于实验中的小球在空中运动太快,学生对此看得不太清楚,教师通过先做实验,学生观察,再看电脑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小球运动的轨迹图像,借此演示平抛小球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就显得轻松和容易多了。
利用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加大学生练习的力度
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模式下,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画图等工作,时间利用率低,不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缓解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扩充知识面创造条件,设置各种题型,启发学生思维,深化知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发挥信息技术直观的优势。众所周知,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好新、好仿的心理特征,又便于教师指导。在每次新授知识过后,我都利用信息技术的大容量设计练习,巩固新知,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比如在《受力分析》教学中,设置练习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对做得正确和错误答案也给予动画形式的表扬和鼓励,这使枯燥单调的练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巧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后延伸,调动学生实践,扩大知识量
物理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后延伸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就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有关听的、看的机会,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内外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必将有效推动我们的学生物理素养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最终为实现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