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2011-12-29 00:00:00贺同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新课改倡导在教师“导”下学生围绕学习对象通过自主、合作两种途径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信息技术课堂也不例外,在该模式中,学习的主体单位是小组,因此科学合理分组是“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管理的关键,是实现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组间学习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呢?
  科学合理分组
  分组应根据实际的班额,每班大约60人,建议每个班设置六至七个学习小组,每组6-10人左右。如果每组人太少,各组的优生少,达不到帮扶的效果;人太多,不利于小组长组织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落实不下去。为了实现小组一帮一的合作学习,为了更有效地协同合作,实现学生间方便地交换信息和讨论问题,小组的编排应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间隔排列,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定机号,规定相同机号的学生坐在相同的电脑旁。
  围绕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即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身兼数职、能力弱的学生担任一职,明确责任,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努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建立管理规范
  职责轮换制:小组设立的学科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职务每周一轮换,推磨进行。首任小组长可一月后轮换,以便培养好的习惯,内化相关规则。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要学会倾听。小组交流程序:不仅要讨论答案对错,而且要搞清出现错误的症结是什么,该题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用到了哪些方法、体现了哪些思想等。一帮一落实制:每小组结成强弱搭配的“一帮一”学习对子,实现互相帮助。限制机会制: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进行发言限制,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同学。
  明确激励机制
  各小组自主设计一个具有本小组特色的标志牌,内容包括组号、小组成员、小组口号等,以此作为创建“特色小组”的方式之一。还可以制定奋斗目标,明确奋斗方向,各小组每月一号制定并确立自己的当月目标,通过小组会议商讨保障目标达成的措施和方法。同时,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业绩,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每月的奋斗目标,同时,通过小组会议确定小组的月学习业绩目标。创设温馨环境,营造合作氛围。每个小组选定一条具有积极鼓励意义的格言,设计并誊写在黑板上,以营造浓厚的小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自主学习的熏陶。可在墙面空白处设计张贴“班级格言”、“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内容,使小组的建设始终统一笼罩于大集体环境之中。开辟专门栏目,量化小组业绩。小组业绩的考核与评比除了要“公正”,还必须遵循“公开”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本组甚至其他小组的成绩一目了然,从而找到合适的学习榜样,建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落实小组评价
  制定小组管理评价评分细则,落实小组的“管、评”。关于小组的奖惩问题。制定周奖励办法、日常管理奖惩办法、学习奖惩办法等,每周、每月评选“优秀小组”,“进步小组”等。小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习评价
  具体包括课堂、作业及学习业绩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各小组课堂交流情况、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以及课堂提问、质疑、答辩和课堂讨论展示参与的积极性。2.作业情况评价: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每天由课代表负责评价相邻小组各成员的自学情况,学习委员做好记录,每周汇总,结果上墙。3.学习业绩评价:结合每周、每月及期末等阶段的学习业绩,对各小组的表现、反馈纠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予以奖励。
  (二)行为习惯评价
  包括课堂纪律评价、卫生评价等常规检查内容。每月一总结,将结果纳入学分认定项目中,同时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小组建设朝合作学习——协作管理——充分评价的综合型小组方向发展,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之中,专注于学习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彼此合作的、积极学习的班级气氛,从而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