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信息技术课高效课堂的策略探微

2011-12-29 00:00:00彭国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的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探讨信息技术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对如何实施信息技术课的高效课堂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获得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必修课。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推向深入,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效课堂、新课程实施需要高效课堂、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需要高效课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需要高效课堂的实现,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高效课堂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信息技术课高效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创设的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总会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使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动画、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起到诱发兴趣的效果。如我在讲授Word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访问站点,点击“优秀学生作品”——电子板报,精美的板报设计,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激情,在学生心中,立刻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比如在《图文混排》一节的“教学引入”设计时,我在屏幕上给出文档修饰前后的对比画面后问:“同学们,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的区别,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任务:“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这个文档修饰的过程?”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法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学生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对教材要求的内容已经熟悉的学生,说明已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完成另外的任务。比如,让他们以“魅力佛山”为主题做一个声图文并茂的课件,限定完成的时间,不限定使用的软件,可以用PowerPoint,也可以用FrontPage实现,对他们开放网络,有关资料可以随时到网上查询,必要时给予辅导,每周检查一下他们的进展,主要是鼓励、督促他们开拓视野,独立完成,让他们有目的地深入学习。实践证明,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一位学生做出了很棒的作品,通过做课件,他对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的应用和制作已得心应手,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比喻教学法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存放时,我们可以比喻成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们可以作比喻: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名字和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来区分,但是,身份证2d9b38cfa541a0ed474869abeeb2d87eb24c12cc6dfca3608a86141d77019298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世界上的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所以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开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放手实践,鼓励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讲授“网页制作”的内容时,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很多,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主题网页的设计。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等,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作用。两个星期后,他们把作品交上来,他们设计的网页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的动手实践和组内同学的合作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以上是我校信息技术科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通过实践,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都有明显提高。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学江.自主学习,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2月
  [2]何晓芳,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
  [3]李芒.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方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