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与吉祥寓意

2011-12-29 00:00:00陈东旭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2期


  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第四章第三节《计算机动画制作》。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运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验探究、任务驱动、分层次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作品合成的一般过程为主线,辅以“半成品加工”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激励学生对遇到的实际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多媒体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多媒体作品合成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够根据主题和要表达的意思,运用Flash制作作品,学会多媒体作品结构的构建和场景内容的编辑与制作。
  过程与方法:了解从问题解决的需要出发,规划、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通过评价与鉴赏他人的多媒体作品,体会其创作思想,明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完成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运用、评价信息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媒体作品结构的构建及场景内容的编辑与制作。
  难点:多媒体作品结构的构建及在场景内容的编辑与制作过程中帧动作的设置。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3分钟)
  (课前播放轻音乐《放风筝》)
  教师: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
  学生:是《放风筝》。
  教师:听到“风筝”,有的同学一定想到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和放风筝的情景,也有的同学一定想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小朋友放飞的中国传统风筝。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精彩图片(播放幻灯片,并在黑板上写“传统风筝”)。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美丽的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都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它的吉祥寓意(在黑板上写“吉祥寓意”)。
  教师:(打开网站)风筝是中国的传统元素之一,几千年下来已经融入了传统文化之中。做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在追求现代元素的同时,更不能忘了传统元素以及传统文化。所以我以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为素材,以Flash为创作工具,创作了一个作品。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影片。
  学生:欣赏(……)
  2.新课(15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作品的结构(写板书:一、作品结构),整个作品是由“片头—主界面—子模块—片尾”组成的。整个作品就是由这样4个模块合成的。
  教师:第二个问题:这个作品里面用了Flash的哪些技术?
  学生:音频素材的应用;元件编辑;补间动作动画。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前面一段时间学过的Flash知识,现在我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掌握得如何,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在桌面上有一个小练习文件夹,提供给大家一个Flash源文件(扬帆起航)和练习要求,根据我提供的影片效果,大家来做这个小练习。
  学生:练习(……)
  教师:(分析练习中的问题)刚才大家在做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大家掌握得很好,但是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 在“图片”层,要创建一个补间动画,有个别同学的补间是虚线,原因是补间对象选项错了。对象必须是“元件”,不能是位图,有个别同学误选了位图。
  教师:这种练习就是我们平常接触的一些操作,是几个场景的?
  学生:1个。
  教师:对,就1个场景,而且这个场景就是我们刚才看的作品里面的其中一个模块,而我们整个作品里面是由4个模块合成的。大家设想一下,这个作品应该是由几个场景合成的?
  学生:4个场景。
  教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时间来选择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子模块进行场景编辑与制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大家遇到问题可以相互帮忙,或者询问老师,同时在桌面有“技术指导”,大家也可以参考其中的步骤。
  操作完成后,以姓名.fla为名保存,并导出影片(号数+姓名.swf)。最后教师收集作业(教师演示Netop)。
  3.创作阶段(20分钟)
  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创作
  4.点评:(3分钟)
  教师: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辉鹏同学的作品(演示)。
  学生:欣赏(……)
  教师:该同学基本上完善了作品,使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但是大家在欣赏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缺点:图片层的图片把文字盖住了,怎么办?
  学生1:调整图层。
  学生2:调整图片的透明度。
  教师:很好。我们的同学对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
  5.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本节课以“传统风筝、扬帆起航与吉祥寓意”为素材,进行了多媒体作品合成的创作。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多了解多媒体作品合成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掌握场景内容编辑与制作中帧动作的设置。
  6.拓展阶段(2分钟)
  教师:5月份是我们学校文化科技艺术节,请大家用Flash为创作工具制作一个宣传品,大家先设计一下这个作品分几个模块,分析一下所需素材,下节上机课完成作品。
  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受颇多:细致的课前准备,激情的课堂演绎,理性的课后总结,体会一次次进步,感悟课堂,收获心得。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下面两点:精心设计导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对教材挖掘深刻、对学情充分了解、并充分准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