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合作学习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合作学习;信息技术;问题;解决
合作学习是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极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步推广,诸多问题也随之显现。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存在着走过场、摆样子、不解其意等现象。更有甚者,把其看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公开课要用,示范课更要用,逢课必用,好像不这样就体现不出新课改之“新”。在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显得华而不实,往往效果不佳。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了小组形式,忽视了合作的内涵
1.分组问题
教师没有考虑到小组的成员数,忽略了小组人员性别、学习能力、背景等方面差异。在实践中,教师排组过于随意,教师们热衷于一些操作层面上的内容,对于学习小组,教师没有仔细地划分,而是随便地按课桌的一组或前后桌或邻近的同学分为一组,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不同特质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结果导致组与组之间不均衡,组内结构不合理。出现了“摆花架子”、 “走过场”的情况,形式主义敷衍了合作的内涵,使得学生之间达不到互帮互助的作用,合作学习的实效无从谈起,最终效果不佳。
镜头一:有一次去看观摩课,教师讲《信息的获取》,并让学生讨论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师给出例子之后,让学生们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们同桌间或是前后座随意讨论开来,课堂秩序杂乱。这个环节影响了教学的程序。在课堂上,教师仅仅是激发学生热热闹闹的讨论或共同完成任务,一堂课下来即使课堂营造的氛围是热烈的,可是细致地回顾一下,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所谓能力的培养便成了无源之水。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生收获、教师从中起的作用等等。更有甚者,教师设置合作是在“演戏”,为了迎合新课程的要求,一节课下来不伦不类。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与开展中,由于许多教师不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只注重了表面形式,追求表面热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时机缺乏认真的设计,不管内容的难易和有无合作的必要,一味盲目、勉强合作,似乎不让学生合作就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理念,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过低。
2.合作学习的内涵
这里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局限为对课题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变教师讲授为小组讨论,变个别提问为小组讨论,变课堂桌椅的“秧田式”排列为“圆桌会议式”摆放。有时合作学习成了一种装饰新课改门面的标志,对于课堂教学毫无意义。何谓真正的合作学习呢?《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法”,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和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这为我们的合作学习做出了概括,也指导了我们该如何去进行合作学习。
盲目学习“作”而弱化了“合”
对于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清楚,部分教师只是把合作当成方法,认为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们往往缺乏合作协同的精神,他们虽然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在同一个“小组”里就有关的问题或内容进行着“学习”,但学习的合作并不是积极主动的。学生所谓的“合作”往往表现在:任务下达到小组成员后,没有团队精神,自己独立完成,对其他成员不闻不问,或者是少数几个把任务完成。
镜头二:某课堂上,教师讲解《信息加工与表达》,并要求学生讨论有哪些软件可以处理加工图像、音频、视频文件。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小组中一两个人很活跃,其他的只是倾听或默不做声,而且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经常被推举来做发言,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重“学生自主学习”,轻“教师有效引导”
在合作学习中有这样一种误区: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么在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要么走马观花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发言,发言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由此代表结束。有点囫囵吞枣,造成梗阻,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事实上,缺乏教师指导的学习效果也欠佳,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新课改提出: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过去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为了纠正这一主体颠倒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就认为现在学生的学习可以自己作主,教师的角色要逐步弱化。于是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学习有无收获不检查不反馈;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事实上,自主合作必须是在教师引导、帮助和监督下的自主合作,因为中学生的思维观终归不够成熟,没有压力与监督,他们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教师帮助和引导的自主学习,他们往往会迷失方向。“教”与“学”依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不是在弱化教师“教”的作用与价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上出放任自流的课。教师的有效引导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还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例子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但确实可以给正处于探索中的老师们一些启发。
上述问题是笔者看到的合作学习在当前新课改中表现较为突出的现象,在新课改中一定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但因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合作学习的探索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更要学会解决问题。笔者在这里提出以上问题,也是为了我们的教学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希望能对各位教师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对于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我们也应该未雨绸缪。总之,新课改之路,并不平坦,也绝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前行,才会结下教学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