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
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也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找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迈入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并且真正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文化型人才培养模式向信息时代的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信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并且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道德、情感等心理因素。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所以,信息技术课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也不是单纯的“电脑培训课”。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的兴趣,就谈不上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刻苦努力的实践操作,就会屡见成绩。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后,这就更促使自己精神振奋,乐此不疲地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必须了。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好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为有效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去主动获取信息
现代社会的信息不仅面广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而且更新变化也极其迅速。稍不留心,有用的信息就会从身边溜走,原有的信息可能会变得过时。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教会学生高高地树起接收信息的天线,在全新的认知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比如在讲授学生“申请电子邮箱”这节课后,让每个学生在校园网站上申请一个电子邮箱,然后把对每堂课的疑问、想法、建议以及课外难题发送到教师邮箱里,由教师每天定时答复。教师从最初很肤浅甚至很可笑的问题入手,详细地回复了邮件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做一个懂得如何检索、评价、提取、应用所需信息去创造新信息的人,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信息系统的同时,提高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信息“垃圾”;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所以,面对大海一样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除课堂讲解以外,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懂得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他们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这样,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了自身的学识水平和欣赏能力;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信息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解读,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了有价值的信息。
培养学生信息的处理、运用能力
1.真正实现采用任务驱动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看所布置的任务是否完成外,还要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所以,每次上课,应该让演示的任务与学生等待完成的任务分开,注意知识的掌握、活用、迁移和创新。真正的“任务驱动”,并不是死板的,照搬照抄式的“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驱动知识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活用和知识的创新。
2.打破课本内容的束缚
从课程的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培训编程人员和传授应用软件的使用升格成今天的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跟信息技术行业及其发展有关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和深入学习,例如竞争、营销、广告、黑客、信息战、股票、融资和价格策略等。如在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好好研究一下一个局部地区的交通网,看看它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因为计算机网和交通网在流量控制和路由选择上的原理是近似的,通过对交通网的剖析和研究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的理解。总之,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开展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参加竞赛或帮助教师制作小课件等
教师可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我们主要教学生用Word制作小报、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用Flash制作动画。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致很高,他们除了能灵活运用我所传授的部分知识外,有好几个学生还能独自阅读厚厚的电脑制作方面的书籍,并把自己从书上获取的知识用到作品制作中去。新课改以来,教师们都转变了教学方式,节节课都要用到课件,兴趣小组的学生可以主动帮助老师制作课件,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活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渗透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的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只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德育为首”在任何时候、任何学科都适用。在信息技术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中“强化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就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德育中的一个内容。德育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网络道德教育同样不能忽视。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因此,对中学生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培养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上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尽量避开传统的说教,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是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本保证,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重要学习活动。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