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能何处去?

2011-12-29 00:00:00陈晓进
世界知识 2011年8期


  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都有局限性,尚无法在电力结构中替代核能的地位。
  除了保障能源供应之外,核能工业对于一国整体工业水平具有显著的拉升作用。
  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全球对核能安全的高度关切。欧洲掀起反核热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爆发反核示威游行。多个国家核电发展计划紧急刹车,德国宣布关闭七座1980年以前投入运营的核电站,并暂停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瑞士、韩国、印度和中国等都决定重审本国的核电发展计划。
  作为50年来仅次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严重灾难,福岛核事故使全球核能工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不禁让人思索:未来的新能源之路究竟该如何走下去?
  
  核能复兴:为了应对能源供应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世界电力供应的13%~15%来自核电。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对核能依赖程度则更高,各国核电占本国总电力的比例分别为:法国77%、韩国38%、德国32%、日本30%、美国20%、英国20%、俄罗斯16%。相比而言,中国核电在电力结构中比重小很多,截至2011年3月,中国共有13台投入运行,装机容量仅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8%左右。
  发达国家的核电站大多数建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后,全球核能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停滞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能源供应压力日趋增大,国际化石能源的价格长期高位运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运行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加。对于化石能源供应不可持续以及对于能源对外依赖的担忧,使得各国开始重新考虑发展核能,从而掀起了近年来核能复兴的浪潮。近五年来,除德国外,主要大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都制定了新建核电站的计划。印度、韩国、中国等亚洲新兴国家更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核能发展规划,使亚洲成为在建核电站规模最大的地区。
  除了保障能源供应之外,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也是各国发展核能的重要推动力。核能,被认为是能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并相应地大规模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手段。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IPCC)在2010年发布的报告,在各项电力技术中,核电具有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目前核能每年可避免大约2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水电所避免的碳排放量。随着核电规模的扩大,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将更为可观。
  因此,虽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美国三哩岛核事故都曾导致全球核电建设陷入数十年的停滞,但由于现时的世界能源需求增长更为刚性,减排温室气体的任务更为紧迫,大力发展包括核能在内的新能源已是大势所趋,不会因为偶发性事故而发生转向。在福岛核事故后,美、法、英等国都已相继明确表态,不会因为核事故而放弃发展核能。
  
  可再生能源:尚无法大规模替代核能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10全球可持续能源投资趋势》中显示:2009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约占全球发电总量18%,其中水电占了15%,风ee3a8af2b2dfb9f6fdb3cbe5ae3a975af77740ae2176373d0ed1dfb9db080564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电量加起来仅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在中国,2009年煤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75%,水电装机约占22.5%,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电所占比例不足1%。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都有局限性,尚无法在电力结构中替代核能的地位。
  水力发电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发达国家的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不具备实现水电大规模增长的可能。全球水电建设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大规模开发水电的目标,据业内人士估计,未来五年我国水电每年投产建成的装机相当于一个三峡电站,才能实现既定规划。如果核能发展放缓,要求水电再次提速弥补核电的缺口,难度很大。并且从长远看,发展中国家的水力发电也同样面临着水资源开发殆尽的问题,水电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不断引起争议。
  风电和太阳能利用都易受到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的限制。在一些能源需求较小、地理和气候条件都适宜的国家,风电和太阳能或许能成为其主要能源。但对于能源消费大国,风电和太阳能更适合作为在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的局部地区进行分散利用,即形成分布式能源供应。在中国,据估算,只有20万平方公里能够形成风电场,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仅内蒙古就占了一半左右的资源,我国东部、南部、中部都没有风能大规模运营的客观条件。而太阳能利用则以青藏高原为最佳。此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都具有不稳定性、不连续性的特点,容易对电网造成冲击,影响安全、稳定供电。在储能技术成熟之前,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并网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无法作为主要的发电能源。
  生物质发电虽可以避免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但也存在着生物质资源不足、品质不佳、收集困难等问题。考虑到生物质燃料供应的可持续性和成本,中国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8月下发1803号文中明确规定:原则上,生物质发电厂应布置在粮食主产区秸秆丰富的地区,且每个县或100公里半径范围内不得重复布置生物质发电厂;考虑到生物质燃料的运输半径,生物质电厂规模一股不超过3万千瓦。因此,生物质发电也适合进行分散式布局,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电力供应。
  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相对高昂。目前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的成本为煤电的1.5倍,风力发电成本为煤电的1.7倍,光伏发电成本为煤电的11~18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BA)估计,要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中的占比到2035年扩大两倍,世界各国政府需要为此补贴5.7万亿美元(按当前美元计算)。要置换核电的预期增长额(姑且不考虑关闭现有反应堆),上述费用就得翻一番。
  
  核能工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除了保障能源供应之外,核能工业对于一国整体工业水平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世界核能大国无一例外地都是工业强国,发展核能工业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高精尖技术,是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来源与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拥有较大规模的、先进的核能工业是进入世界大国俱乐部的门槛。
  核能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关联度广,产业链长,能够拉动机械、冶金、电子、化工、仪器仪表及材料等上下游几十个产业发展。因此,发展先进的核能工业,等于动员本国各工业产业的技术精英,全面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强制性提升本国工业制造水平,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当前,全球已经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全球经济的产业链即将重构。一方面,各主要国家为了早日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都在竞相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为推动经济增长寻找新的科技支撑;另一方面,进人21世纪以来,核能工业也出现了若干重大科技创新的苗头,例如第三代核电站开工建设,第四代核电技术也有望在2030年左右进入商业化阶段。因此,各主要国家推进核能建设,亦有以此来推动本国科技创新、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乃至进一步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考量。
  
  未来方向:更安全的核能
  
  福岛核事故难以改变今后的核能发展大势,但同时,人们也将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更注重核电安全。
  核电技术将加快更新换代。日本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沸水反应堆,是属于40年前的第二代核电技术,在安全设计上有一定缺陷
  未充分考虑特大地震、洪水、海啸对核安全的影响,遭遇复合型巨灾易衍生严重的次生灾害。目前全球范围内核电站设计缺陷和老化问题突出,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全球堆龄超过35年的核反应堆已有90座。随着设备老化和材料脆化,特别是反应堆压力壳强度变差,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概率在大幅上升。福岛核事故将促使各国加快淘汰服役超期的老旧核电站,采用更先进和安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第三代核电技术采用非能动安全设计,即为确保安全,紧急状态下核电机组将自动停止运行,冷却系统无需外力介入就能使反应堆温度安全下降。从技术上讲,三代核电机组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均比第二代核电机组小100倍以上。美国、法国等国家已公开宣布,今后不再建造第二代核电机组,只建设第三代核电机组。我国已开始在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和广东台山建设第三代核电站,预计于2013年至2015年分别投产运行。
  核电站安全标准将全面提升。福岛核事故之后,世界各国对核电站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欧盟已提出要重新审核欧盟各国的核能安全标准。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修改国际核能安全标准,并提议提交G20领导人会议讨论。韩国政府表示今后将把新建核电站的抗震级别从原来的6.5级上调为7级。
  另外,核电站安全监控将加强;新建核电站选址将更谨慎。比如,我国湖南、重庆、陕西、甘肃等地处于地震带附近的核电站选址可能会被重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