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欧元区进行根本性改革,扩大救助基金规模很可能只是让更多成员国产生依赖心理,长期发展下去,欧元区分裂成“北欧元区”和“南欧元区”可能也非臆想。
2011年3月24~25日,欧盟领导人聚首布鲁塞尔,召开2011年首次春季峰会。峰会的核心议题是商讨推出一套永久性的全面债务危机应对方案——“欧洲稳定机制”(ESM)。由于欧债危机已持续困扰欧盟近一年,此次峰会备受关注。欧洲稳定机制
自2010年初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为重塑市场信心,欧盟于当年5月10日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了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这套史上最庞大的救助机制的资金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欧盟委员会以《里斯本条约》相关条款为基础,从金融市场上筹集600亿欧元。第二,4400亿欧元将由欧元区国家根据相互间协议提供,为期三年。这4400亿欧元救助款项被命名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根据欧盟成员国申请,提供总额为2500亿欧元的救助贷款。
然而,规模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没能阻止欧债危机蔓延之势。爱尔兰于2010年11月步希腊后尘,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市场担心,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债务状况堪忧,也有加入申援队伍的风险,届时有效放贷规模仅为25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将无以为继。为此,欧盟成员国决定,在2013年临时性救助机制到期后,启动永久性金融稳定机制,并提高救助基金规模,扩大枚助基金使用途径。
3月24~25日的峰会在各方压力下,欧盟最终就建立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达成一致。欧洲稳定机制的有效融资能力应为5000亿欧元,为了在发债融资时获得最高信用评级,其认缴资本总额将达到7000亿欧元。但这其中仅有800亿欧元是“真金白银”,协议国将根据方案要求在2013~2017年的五年内,每年到位160亿欧元,余下的6200亿欧元是由欧元区国家承诺可随时支付的款项和担保。至于欧元区各国所承担的供款份额,将参照它们在欧洲央行所持有的资本金比率确定,其依据是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其中,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将分别承担约27%、20%和18%的份额。
市场消极解读
虽然峰会最终拿出了一份被欧盟官方给予极高评价的方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甚至将其称为是加强欧元区经济治理的一次“真正突破”,但是具有“政策评价器”功能的金融市场却用下跌表达了对峰会成果的失望。
原本在3月24日大幅反弹的欧元,在3月25日欧盟峰会通过全面救援计划后反而低迷不振。3月25日,欧元兑美元欧洲早盘跌0.2%,欧洲三大股市则高开低走,弱势震荡。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3月28日下调五家葡萄牙银行及两家相关附属子公司的评级,长期评级仍为负面,并表示拟下调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葡萄牙公债收益率随即升至欧元面市以来的新高,五年期葡萄牙公债收益率升至9%之上。
对峰会成果当然可以从积极角度看,但机制本身存在的不少待解难题让外界也充满着许多消极解读。
首先,该方案要求基金主要以贷款形式为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且需保持AAA信用评级。这实质上意味着,如果欧盟想将该方案落到实处,则离不开德国的支持。德国是欧盟经济的“发动机”,欧元的最重要支撑动力。德国自身的主权信誉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以欧元计价的债券评级。作为“欧洲稳定机制”最大的出资国,德国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机制本身的资金能否按时到位。但德国目前在欧元区内的政治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德国政府面临民众的反对压力越来越大,“勤劳的”德国民众不愿为“懒惰”的希腊人埋单。据报道,德国国会的议员们近期突然对2013年必须出资110亿欧元的前景产生争议,并引起市场对欧盟有关救助机制能否正常运转的担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德国在应对债务危机问题上态度摇摆,才让危机持续发酵。随着德国大选的临近,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承受着较大的政治压力。在欧盟峰会上,默克尔在减少救助出资问题上态度强硬,令其他欧盟国家不得不选择了退让和妥协。
其次,出于防范资金被滥用或被用于投机,方案严格限定了资金的应用范围,规定“欧洲稳定机制”不能介入二级市场。对此,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反对,他认为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葡萄牙等问题国家国债,将能起到托市作用,平抑投资者恐慌。
再有,新方案仍然没有解决高贷款利率的问题。危机国虽然能获得援助资金,但高昂的借贷成本可能使得危机国难以承受。2010年救助希腊和爱尔兰的计划,现在看来,就存在贷款利率过高和贷款期限过短的问题。希腊和爱尔兰政府已正式要求与欧盟就贷款利率和期限重新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近日欧元区领导人才正式决定,下调希腊贷款利率100个基点,并将贷款期限延长逾一倍至7.5年。至于爱尔兰要求放宽贷款条件的要求,此次峰会并未给出明确答复。此前,欧元区领导人提出,如果爱尔兰想降低贷款利率,则必须提高目前爱尔兰12.5%的公司税。爱尔兰目前的公司税是欧元区内最低的,也是爱尔兰吸引外资的优势所在,英国税率是28%,德国、法国在30%左右,因此,爱尔兰人愤怒地指责这是“趁火打劫”。
峰会的讨价还价已开始让期待达成实质性成果的市场人士失去了耐心。这种悲观情绪甚至影响到对欧盟已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看法。之前普遍受到投资者好评的欧盟金融监管改革计划也开始受到质疑。今年将是欧盟统一金融市场建立的关键一年。如何在欧盟层面建立起统一的监管机构,整合各成员国分散、标准不一的监管体系是摆在欧盟面前十分艰巨的挑战。
市场目前对欧盟的期待情绪已经开始接近临界点。但即便如此,峰会不仅未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欧盟领导人原来的立场甚至也有所退缩。欧盟领导人虽同意将“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实际借贷能力从目前的2500亿欧元扩大一倍,但如何做到这一点还要到6月底才能给出最终答案。早先欧盟财长会议曾达成一致,实际缴付的800亿欧元资本分两次等额缴付,但峰会上大国领导人却出于减轻国内民众和本国财政压力的考虑,最终将实际缴付资本变更为分五次等额缴付,即首次仅拿出160亿欧元,而非400亿欧元。欧盟峰会达成的有“折扣”的成果难以让市场对欧债前景放心。
最根本的还是制度性缺陷
虽然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峰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声称,种种新举措强化了欧元区的经济联盟角色,欧元区这个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最终将可以用“经济联盟”和“货币联盟”两条腿走路,但事实上,很难看出能支持欧盟用“两条腿走路”的理由。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经济政府”的主张,德国提出的修改《里斯本条约》,提高退休年龄,控制工资增长,统一公司税的建议,在此前争议较大的私人投资者是否应为主权债务危机“埋单”问题上,峰会最终决议均未体现。新机制只要求各国朝着统一的政策目标迈进,具体的政策工具由成员国自主选择。公约的落实和执行也只是靠彼此间的政治监督。失去约束力的新机制,其对出资国的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出资国的民众对政府“无原则地救助”的反对情绪只会越来越高。峰会仍未能解决欧盟结构性失衡和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不匹配问题。峰会成果仍是一个各方均能接受的折中结果,是对现有机制的修补。不对欧元区进行根本性改革,扩大救助基金规模很可能只是让更多成员国产生依赖心理,长期发展下去,欧元区分裂成“北欧元区”和“南欧元区”可能也非臆想。
此外,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应对危机的新机制远水难解近渴。3月以来,国际评级机构频频下调欧元区国家评级,欧债市场“风声鹤唳”。在未来三个月内,如果国际评级机构继续降低欧元区国家和银行业的信用级别,欧债情况将会十分严峻。而峰会提出的建立永久性危机应对机制最早启动时间为2013年7月。面对葡萄牙债务危机发酵以及欧元区金融系统风险不减,不太“给力”的欧盟峰会成果令欧债前景不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