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海外大量购买奢侈品的行为几乎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日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谈到,2010年我国在境外消费高档商品的人群增长了30%。目前,中国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量汉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
作为游客,除了观光旅游外,也希望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不过,现在中国人在海外旅游时的购物行为有些“做过了”,甚至可以说因此而制造出些许消费“泡沫”。据报道,巴黎的LV皮包已成为中国游客疯狂抢购的对象,就连法国人都为此咋舌。除了LV皮包,像高端手表、名酒、ipad、香水、时装、化妆品等诸多奢侈品,都成为中国游客的采购对象。据海关总詈2010年8月17日发布的公告,进境本地居民携带20种不予免税商品或者单品价值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其他商品均需纳税。客观地讲,海关此举并无不妥。在国内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幼稚”阶段的情况下,如果任由从境外大量携带奢侈品入境而不加以必要的约束,那么,不仅难以为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且还很可能造成国民财富的流失。
海关的上述做法虽于法有据,但合法不一定百分之百等于合情合理。如果征税过于“苛刻”,在效果上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因此,对进口奢侈品的限制也要讲求一个合理的“度”。如果过度限制,很可能使国外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上更加物以稀为贵,不仅难以捅破附着于境外奢侈品之上的消费泡沫,甚至还可能吹大这种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自用”范围的解释也有必要与时俱进。还是拿LV皮包来说,中国游客从国外携带一个LV皮包可以“自己用”来背在肩上,携带两个或三个则可以“自己用”来馈赠亲友,这也可以说是“自用”,但携带更多则有倒卖之嫌,就应当完全征税。
虽然中国游客从国外购买奢侈品回国扩大了消费,但并没有直接拉动国内相关产业,看起来像肥水流人外人田。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通过国际交换,如果每个国家都从其他国家获得了相对稀缺的产品,无疑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作为贸易大国,中国在增加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奢侈品的进口,倒也不失为一种增加国民福利的手段。因此,就携带奢侈品入境的相关政策csVI05GLi/YaHmCfFLpZ8Q==把握而言,既不能“大撒把”,又不能过于苛刻,关键是准确找到这两方面利益的合理交集。
子曰:过犹不及。众所周知,早在19世纪末,老佛爷百货就来到巴黎的奥斯曼大道。目前,老怫爷几乎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时尚品牌。随着中国游客的大量涌入,中国人已经成为老怫爷最主要的顾客群之一。平心而论,到异域番邦光顾一下这样的名品店,倒也不失为一种旅游乐趣所在,但如果像赶集一样在这些境外名品店疯狂抢购,无异于舍本求末,购物本身的乐趣反倒会大打折扣。果真有此一好,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可以把购物这“活儿”干了。或许有人会问:家门口买得到LV皮包吗?当然,岂止LV皮包,许多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在中国进行贴牌生产的。恰似橘生准南不为橘,生于淮北反为橘,为何同样的皮包在中国本土就不值那么多银两,而一出一进后反而身价倍增?答案就在品牌上。所谓品牌,就是能够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正是由于品牌的溢价效应,中国制造的诸多奢侈品在国外绕了一个大圈子后能够被中国游客们高价“扛回”它的制造地。然而,如果中国人在国外饥不择食般“抢购”各种奢侈品,则无异于制造品牌“泡沫”。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可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更加侧重于追求消费层次的逐级上升。现在,被称之为“大件”的各种家用电器在中国普及率已经很高,城市中的汽车和个人住房拥有率也很高,而在中国的国内品牌还不是很“硬”的情况下,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并不容易。恰恰,在国外旅游购物成为了一部分人消费升级的新热点。陈德铭部长预计,到2015年前这样的消费可能会超过日本,中国甚至会成为世界上高档消费品最多、最大的一个国家。对于这么大的奢侈品消费蛋糕,中国当然不应该完全拱手让人,中国人自己应当吃到其中的最大一块。为此,就必须要大力培养我们自己的名牌产品,让国外的产品,特别是国外品牌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通过更便利的手段落地于中国市场,这或许也能挤出奢侈品消费中的一些“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