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门”:是不是茶杯里的风波

2011-12-29 00:00:00田文林
世界知识 2011年22期


  伊朗:中东新“暴风眼”
  10月11日,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爆料”,美方挫败一起有伊朗革命卫队参与的阴谋剌杀沙特驻美大使祖贝尔的恐怖案件。根据美国司法部的描述,整个情节宛如一部好莱坞大片:主犯阿巴布希尔拥有美国和伊朗双重国籍,今年5月,他支付150万美元聘用墨西哥毒贩暗杀沙特驻美国大使。不料这名“毒犯”是美国毒品管制局卧底线人,将其泄露给美国。据称阿巴布希尔的亲戚是伊朗革命卫队属下“圣城军”高层领导人,招募其在美国本土暗杀沙特驻美大使。因此美国指控伊朗革命卫队和军方高级人员参与其中。对此,伊朗迅速给予否认,称其是美国“编造的阴谋”,目的是转移全世界对美国经济问题的注意力。
  不少分析认为,“暗杀门”事件疑点重重,其中最大一点,就是这种做派不像伊朗对外政策的一贯风格。伊朗的外交政策看似充满宗教狂热,实则行事谨慎,充满了成本收益的算计。这些年来,伊朗在中东扩大地区影响力,主要采取的是扶植代理人和输出意识形态的方式,而甚少采取武力入侵或恐怖暗杀手段。当前中东正发生剧变,各国关注目光集中于阿拉伯世界,无暇顾及伊核问题,这种局面是伊朗求之不得的。在这种节骨眼上,伊朗实在没必要引火上身,况且专门跑到美国本土行凶,这不是故意招惹美国对付自己吗?伊朗总统内贾德10月16日直接表态,称伊朗没必要暗杀沙特驻美大使。事实上,就连美国官员和情报分析师也承认,眼下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伊朗政府卷入刺杀图谋,而且作案手法与“圣城军”风格不符。
  
  美国:“有缝就钻”
  真相只有一个,但真相是什么恐怕始终难以澄清,至少在短期内是个“罗生门”事件。但这并不妨碍美国借此对伊朗假以颜色。按理说,即使暗杀事件确有其事,应该愤怒并采取行动的是沙特政府,但美国闹得比谁都欢,不仅大肆宣扬此事,而且马上付诸行动。10月12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马汉航空公司实施制裁;13日,再次放话要对伊朗中央银行发起“进一步制裁”。同日,奥巴马宣称将对伊朗采取最严厉制裁,并动员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伊朗。
  从历史角度看,美国近几十年频频用混淆是非的办法,对外发动武力行动。1964年,美国宣称美军舰遭到北越鱼雷艇袭击,进而促使越战升级。而根据2009年解密的档案显示,越南并未向美国人发起挑衅,事件完全是美国官员捏造出来的。2003年,美国借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战争,但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个谎言。当前,面对伊朗这个“眼中钉”,美国一直在寻机对其妖魔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在大肆渲染伊朗“核威胁”,并借此对伊朗不断加大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力度,这次又给伊朗扣上了“行刺沙特外交官”的罪名,并据此对伊朗大举讨伐。
  美国抓住暗杀事件不放,如此起劲地谴责和制裁伊朗,并非为沙特“出头”,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简单说,就是刻意转移“中东波”的方向和阿拉伯民众关注重点,以自己的方式重塑未来中东秩序。回顾以往的中东政治剧变潮,美国因未能参与塑造而吃过大亏。最典型的就是1979年伊朗巴列维国王倒台、伊斯兰势力上台掌权,使美国失掉在中东一大战略支柱,并平添一难缠对手。现在,美国再次面临类似处境。“阿拉伯之春”本质上是一场民众反抗当权者的内生性革命。阿拉伯民众虽未直接打出反西方旗号,但由于民众抗议矛头所指大多是亲美阿拉伯国家政府,因此极大动摇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柱,如果蔓延至沙特等海湾国家,更是美国所“不能承受之重”。
  为此,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动参与塑造中东政治转型,力图将民众抗议矛头和国际关注重点转向西方不喜欢的“刺头国家”,使中东未来格局朝有利于己的轨道发展。其具体做法是:对亲美国家主要采取纵容、引导等相对柔和的政策,对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国则采取外交施压、经常制裁乃至直接动武的方式。
  很显然,西方干预中东激进国家内政,其关注点和资源投入量,随着当地形势变化而不断漂移、跳动。3月西方借利比亚内乱对卡扎菲政权进行空中打击,在利比亚战事接近尾声时,又瞄上了叙利亚巴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