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播报

2011-12-29 00:00:00
世界知识 2011年22期


  日本称发现忽必烈舰队沉船
  据日本媒体近日报道,一个由日本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称,在长崎县附近的海床下发现了相对较为完整的一艘船只的残骸,此船据说是中国13世纪的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入侵日本失败的舰队中的一艘。
  据称,这艘沉船的大部分船体仍完好无损,包括长12米的部分龙骨和与龙骨相连的10厘米厚、15至25厘米宽的一排排厚木板。这艘船应有20多米长,残骸位于水深20至25米的海床下约1米处。这些残骸将向考古学家提供1274年和1281年元朝舰队进攻日本的关键信息。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一事件的了解绝大部分来自文献和绘画,一般把1281年忽必烈对日本的进攻以失败告终归因于摧毁了大部分船只的台风。
  
  乌干达被评为2012年最值得旅游的国家
  一直以来,包括乌干达在内的非洲大陆常被描述成战争、疾病和干旱丛生之地,不过,世界知名出版商“孤独星球”在日前出版的旅游指南中将乌干达列为2012年最值得游览的国家。
  指南说,乌干达因拥有白尼罗河源头、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一山地大猩猩、赤道雪山鲁文佐山,以及非洲最安全的首都之一坎帕拉而入选。指南认为,虽然乌干达曾因战乱和冲突导致政局不稳,但乌干达旅游潜力较大。旅游业是乌干达第一大创汇产业,但深受基础设施不足、旅游管理和市场推广落后、资金投入匮乏等因素的制约。
  
  520天往返火星地球模拟试验完成
  包括中国人王跃在内、来自多国的六名志愿者11月4日在莫斯科结束了长达520天的往返火星与地球模拟试验,走出模拟飞船。六名志愿者看起来状态良好。志愿者将进行为期数周的身体检查和任务汇报,之后才能返回各自的家。
  2010年6月3日,由三名俄罗斯人,两名欧洲人和一名中国人组成的六名志愿者进入封闭实验舱,开启了520天漫长的“火星之旅”。志愿者的飞船由四个体积为550立方米相互关联的密封舱组成,此封闭装置在没有真正进入太空的情况下,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星际飞行的各种状态。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近似于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此次模拟试验的目的是检查人类在长期宇宙飞行中的心理状态、肌体反应以及需要带多少物资,包括水、食物、衣服和药品等的数量。
  
   全球最大梨形钻石将天价拍卖
  据外媒报道,国际拍卖公司苏富比11月15日将在日内瓦拍卖全球最大的梨形钻石,估计这颗110.3克拉的黄色梨形钻石,最终拍卖价可能高达1100万至1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992万至9533万元)。
  据介绍,这颗名为“科拉落日”的巨型钻石去年才在南非被开采出来,并被苏富比誉为“全球已知最大且色泽饱满的精美黄色梨形钻石”。苏富比称,这是有史以来被拍卖的最大钻石之一。此前,这颗钻石已经在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公开展览,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澳大利亚制成世界最大金币
  为迎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到访,澳大利亚珀斯铸币厂日前制成世界上最大的金币。这枚金币的两面分别刻有袋鼠和英国女王的头像,直径80厘米,厚12厘米,重达1吨。
  这枚含金量99.99%的金币面值为100万澳元(约678万人民币),不过实际上制作金币的金子就要值5000万澳元(约3.4亿人民币)。据悉,这枚世界最大金币是以前世界最大金币的五倍重。上一枚最大的金币是由加拿大皇家铸币厂制造的。
  
  《国际问题研究》改版首发式
  10月26日,《国际问题研究》及其英文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改版首发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首发式并致辞,勉励要把刊物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反映中国外交政策动向和国际问题研究精粹的权威外交刊物,为中国的外交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世界知识》等新闻单位的人士及驻京外国使节和国际机构代表120余人与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介绍了杂志的演变历程及改版情况。《国际问题研究》创刊于1959年,是新中国最早创刊的国际问题学术期刊。2005年该杂志推出英文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向全世界发行。
  2010年,杨洁篪外长提出应创办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和反映中国立场的权威外交刊物。经外交部与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共同研究磋商,决定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刊《国际问题研究》和英文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为基础,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同类刊物的优点和特色,对上述杂志进行改版。
  
  “转型中的国际体系: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22~23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国际政治系承办的“转型中的国际体系: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该校昌平校区举行。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桂琳、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秦亚青、中国前驻缅甸和印度大使程瑞声、国防大学朱成虎、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等在开幕式致辞。
  中国政法大学刘长敏、孙承、国防大学唐永胜、中国军事科学院江新凤等国内学者,以及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日本爱知大学、早稻田大学、名古屋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白俄罗斯大学、韩国仁川大学的学者相继发言。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李群英主持闭幕式,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名誉会长梁守德教授、中国前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陈士球出席闭幕式并致辞。
  《世界知识》、《现代国际关系》、《亚太研究》、《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学术期刊及媒体有关人士参加研讨会。
  
  “中国人看欧盟”研讨会
  “中国人看欧盟”专题研讨会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于10月30日举办。
  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宋新宁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等多个研究部门的学者与会并作发言。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对欧盟和欧盟民众好感分别为74%和78%,排名第一,高于中国人对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的好感。本研究的详细发现将在不久后结集出版,与此同时,在欧洲和中国将召开一系列学术会议,以进一步探讨这些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第八届北京论坛(2011)
  第八届北京论坛(2011)于11月3至6日在北京举行。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论坛。本届北京论坛的主题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参加,包括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里德、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杰·梅尔森、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还为本届论坛的召开发来了视频贺辞。